3.1以学生为主体,多采用互动式教学
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不过的30%左右,但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记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充分地利用课外时间预习、查找资料、分析等,然后再通过课堂的表达,知识点的吸收可以达到70%以上。从这一点来看,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仅需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强调转换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将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并且使得学生成为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主体,也就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模式上要广泛采取PBL教学、CBL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打牢专业基础知识[3]。增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为健全学生的能力结构,强化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7]
3.24+2+1的实践教学体系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决定了它的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构建4+2+1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四级实验教学、两级实习、一次毕业设计相辅相成。
四阶段实验教学分为:课堂验证性实验+课程综合性试验+学科综合实践+课外实战。
课堂验证性实验:指在课堂中,按照教材章节布置的基础型实验。课程综合性试验:课程近结束时,利用该课程所学基础知识,系统地完成一个主题任务,属于设计型实验。学科综合实践:是在专业学习后期,运用已学多门课程的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属于综合型实验。课外实战:作为教学试验的补充,通过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并构建专业开放式实验室,便于课外实战的开展[4-5]。
第二阶段:实习、就业一体化的两级模式
在具体实施上,将实习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安排学生到合作的企业和医院,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的目的,相当于医学专业的见习期。
第二阶段,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合作医药企业实习,通过实习,学生必须熟练医学信息系统流程,强化吸收知识的,必要时可安排顶岗。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末和第二学期。
信息工程学院与学校实习科将积极协作,继续加强和各实习基地的联系,在原来只推荐医学生实习的条款中,补充推荐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实习的要求。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及答辩一级检验
毕业答辩是检验人才合格的重要环节,答辩委员会不再由学校教师组成,每个答辩组务必要邀请1-2名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作为答辩教师,共同考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是否能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3.3拓展第二课堂,构建创新体系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如医学信息大赛、医学管理系统设计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互联网+”等专业竞赛,开放医学信息实验室,吸引学生自主参与试验、自行设计实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另外,国家从上到下都在倡导“创新、创业”,跟随上层政策脚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训练、实施中来,通过申报项目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项目具体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对以往学习内容的强化,也更能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并进行实验探索,这对提高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医疗信息化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有很大的促進作用[5]。
3.4形成性评价考核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