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军,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有许多,本文着重从学校及个人两方面因素来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受到主客观两方面的影响,主观因素包括青年教师个人能力、主观意愿等内部因素,其中最核心内部因素是青年教师的个人因素。客观因素是指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其中最直接的是青年教师所任教的学校。因此,本文主要从学校和个人两个方面分析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1学校因素
各高校应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科研交流学习的平台,青年教师所任教的学校应完善相关制度来提高教师发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许多实践事实告诉我们,老教师经验式的指导,能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老教师经验式的指导对青年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尤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及时调整和改进至关重要。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并没有采取老教师经验式的指导,从而导致部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低效。定期开展听评课、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学术科研等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然而经调查发现,组织教师听评课、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的次数不多。由此可以看出,各高校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上重视度不够,缺乏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长期机制和规范性。
青年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的建立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并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因此,各高校培养培训体系的制定与完善对教师能力的提高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目前虽然存在部分关于高校青年教师培训的保障机制,但其更新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步伐;虽然在培训的措施上有一定的力度,但经费投入不足和执行缺位仍严重制约着高校青年教师培训。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对青年教师重视度不够,职前培训等多种培训往往流于形式,严重限制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各高校应在充分了解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提高对职后培养的重视度,构建完备的培训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不合理,片面强调硬性的科研成果而忽视教学能力的培养。大部分高校将科研活动与物质利益直接挂钩,例如,片面强调发表论文的数量、出版著作的数量、SCI核心论文的数量,以这些来对教师进行硬性的评价。也就是说,考核教师教学的标准成为了工作量,然而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教学效果的优劣则没人考虑。正是由于这种不合理的评价制度,导致目前许多教师轻教学、重科研,进而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个人因素
入职的前几年是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期,然而经调查发现,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面临许多的困难,甚至有些青年教师达不到在从事高校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要求。教学经验的缺乏,也限制了部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速度。形成娴熟的教学能力一般需要4-5年的时间。教龄在3年以下的教师,在多数情况下难以应对教学中出现的突发情况,应变能力较差,掌控课堂的能力有限,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由于刚刚步入职场,教学经验积累的尚不到位,导致在课堂中教学缺乏条理,思路不清,重难点不突出,更擅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经常照本宣科,长期如此不但限制自身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能力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自身教学,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进而逐步完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教学能力。青年教师应学会从自己的教学教学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分析和改进教学。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