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教师的职责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春蚕或园丁,更是点燃学生持久探索、创新和发展的强大生命能量的播火人。换言之,帮助学生从中获得自我发现、自我拓展并实现个性化成长,已成为教师的一项新使命、新要求。但大部分高校的实情是,进校不久的青年教师往往应教学之急,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仓促上岗,这就存在着教学素养先天训练不足的问题;教龄很短的青年教师,由于他们对教育的目的还停留在一种肤浅的认识层面,认识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塑造为适应既有社会规范而全盘接受知识或义理的人,而是为化解国家乃至人类未来的风险与挑战、创造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新文明、新社会而持续探索的未来人。而且,他们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方式单一,尚待变革与提升。为此,需采取实验室实践、带学生实习实训、参加科研以及去企业实践等多种渠道加以解决。
现在高校招聘大量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辅导员要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师德修养,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努力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辅导员需要的精神有“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甘人后的拼搏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躬身垂范的表率精神”、“刻苦专研的钉子精神”和“勇挑重担的实干精神”.要具备这些都需要辅导员不断学习提高,去磨练、去奉献.因此,职业精神是教师不可缺失的最本质的东西.一个教师能不能成为好教师、名教师,关键是有没有职业道德,有没有职业精神.今天的教育,缺的不是楼房,而是文化与技术;缺的不是理念,而是行为与操作;缺的不是水平,而是责任和精神.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良心的回归、精神家园的重建。另外,年轻的专职辅导员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但是现在刚入学的新生,家庭背景不同,性格各异,思想意识千差万别,再加上整个社会崇尚个性张扬,如何使新生融入有序的大学生活,既遵守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学生的个性,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都需要辅导员请教有经验的老辅导员或系里主管书记,多听取个案,做到心里有数,遇到问题才能妥善解决。
对于任课教师提出“三爱”和“三情”的要求:一是爱学生,一见到学生就动情;二是爱岗位,一走上讲台就激情;三是爱专业,一研究专业就痴情。一个教师有了这“三爱”和“三情”,他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就成为一位“忙并快乐着的人”、一位幸福又可爱的人,就成为一位真正实现了事业养生的人。
总归,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持久的攻坚战,时刻不松懈,抓住各种学习机会和学习方式,使教师素养提升,为高校的健康稳健式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双师型教师.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6263258.html
[2]高德毅.关于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内涵发展的思考.高校理论战线.2012(9)
[3]潘涌.球化:教师具备怎样的观念和能力?.光明日报.2012-12-19
[4]李引珍.内涵式发展视角下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探讨.高教论坛.2013(6)
[5]张德江.注重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13(7)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