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其核心是政府支持下的、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这是我们学习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要素。“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必将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内涵和鲜明特色。
论文关键词:政行企校,双元制,顶岗实习,四方联动
一.引言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培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借鉴德国成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经验,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双赢的战略合作机制;以合作企业为主导,按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学生,以合作企业为依托,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核心是政府支持下的、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这是我们学习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要素。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弱项在校企合作,他强调,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必将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内涵和鲜明特色。
二.“政行企校”的各方职责
在“政校行企”四方联动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四方各自的职责:
政府通过建章立制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积极干预,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如出台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在实际的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无疑具有引领催化作用,是“政校行企”联动过程中的主导方。
学校是“政校行企”联动过程中的主体方,应通过市场人才需求调研、专业调研等,准确分析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规范专业建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参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融通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合作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与产品研发;针对新技术、新岗位,为企业培训在岗员工;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行业协会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市场信息的传播者,是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参与者。校企合作的整个过程由行业协会为中介,执行监管和质量考核,并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在职员工培训。企业应参与制定、修改、执行合作教育计划;应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建实训基地,加强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参与培养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接受学生实习实训,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参与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接纳优秀毕业生就业。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目的就是要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校行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拟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共同组建教学团队,聘任行业企业的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形成双专业带头人;成立校外专业教研室,聘任行业企业的专家担任教研室主任;聘任行业企业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教学班辅导员。共同完成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控制,共同完成顶岗实习监控及考核评价。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利用学校现有土地、厂房,由企业出资共建生产场地、学生技能实训基地和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利用企业施工场地建立教学性施工区域,承担部分实践教学。
三.打造校企合作办学的新特色
1.建立“政行企校”共同参与的立体、开放式联动办学体制
学校以政府政策导向和保障为主导,以行业、企业参与办学为宗旨,共同构建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参与的“三会”办学体制,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行业的协调指导作用,增强了学校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三会”的合作办学体制把“政行企校”四方紧紧联系在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的链条上,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增强了行业在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指导作用,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建章立制,规范行为。制订相关章程制度,确保了理事会日常工作的开展,规范了理事会的运行。契约约定,保障实施。与重点合作的企(事)业签订协议,重点规范信息共享、人员配备、工作机制、互派教师、接纳就业、合作研发等方面的行为,切实提高执行力。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奖励激励,合作共赢。整合资源,搭建校企互惠共赢的合作平台;设立校企合作奖励基金,建立目标责任制,制定考核标准与规则,落实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方案,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2.完善“政校企行”四方联动的运行机制
“三会”体制是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体,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新体制,是解决高职院校扩大发展、经费短缺、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要保证“三会”作用的发挥,切实推进“素质为本,能力为重,产学结合,特色突出”的办学改革,就要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保障机制、协调机制、分配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职教发展的政策推动;发挥行业的指导、统筹与协调作用,完善长效运行的协作管理制度;增强学校的主体地位,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统筹、部门合作、市场调控、校企互动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