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组织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实施党的方针政策的主要阵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中规定:“党支部根据党员人数和便于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原则设置”。因此学校要结合实际,从新时期壮大党员队伍的战略高度出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完善发展党员工作的组织机构,以便从组织上予以保障。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严格要求党员在学习工作和其他各项活动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先进模范作用,立足实际,常抓不懈。学校党委可以根据教学管理体制的特点灵活设置党支部,分层推进,不留空白点。可以把党支部设立在各个专业年级上,班级可设党小组,条件成熟班级可以直接设立一个党支部,以便能够很好地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支部应积极开展活泼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带动其他大学生共同发展,进一步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为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大学生党员,高校党组织需要配备和培养一支政治力量坚定、党建业务精良、专兼结合、数量规模适中、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和当前大学生培养要求的高素质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如设立专职党建辅导员,专门负责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培养的党建工作干部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对学生工作和党建工作有热情。在工作中应能深入学生群众,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体察关心学生的生活,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同时,还应根据时代特点,探索和创新工作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同时高校还可以积极探索聘请政治素质高、敬业精神强的离退休党员干部兼任党建指导员。并且每年对党建工作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党建干部干部的政治素质,增强党性原则,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建设的需要,为高质量的做好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三)完善考核体系,形成有效激励机制。
大学生党员考核体系就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大学生党员的素质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系统描述,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以此达到矫正和激励大学生党员,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目的。考核标准必须全面体现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要求,要反映学生党员全面发展情况,根据学生党员应履行的职责,明确学生党员先进性的标准,制定考核指标,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体系,引导学生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考核指标体系可从德、勤、能、绩四个方面进行设计:“德”重点考核学生党员的政治表现、服务意识和文明素养、全局意识和文化认同感等,具体表现为思想汇报的上交、党员义工的服务时间、宿舍安全卫生工作考核和期末自我小结;“能”重点考核学生党员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执行能力、学习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具体表现为学习成绩、参与党建工作情况、参与学生团学工作情况、学生科研工作和获奖荣誉情况;“勤”重点考核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纪律观念等,具体表现为参与组织生活、党内外民主评议和班主任评议情况;“绩”重点考核学生党员的工作任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总之,考核指标应该有效、具体、明确,可适当增加可量化的指标,比如规定学生党员考核周期内必须参加不少于8小时的党员义工、撰写2篇不少于1000字的学习心得笔记等。
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对党员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要形成固定的激励制度,在学生党支部日常工作中,定期开展优秀党员评比活动,把党员先进性转化到具体工作中,体现在为同学服务的实际行动中;激励方式一般可以采取精神激励为主,辅之以物质激励;将考核结果与转正、年度考核、评奖评优挂钩。对授予荣誉称号的优秀学生党员,要积极在校内广为宣传,通过网络、橱窗、报告会等形式来充分展示优秀学生党员的风采,在全体学生中树立起一面面旗帜,以身边人、身边事来感召人,这不仅有利于激励学生党员努力工作、多做贡献,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在学生中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四)加强党员义工意识,建立和健全学生党员实践教育基地
加强党员义工意识,注重大学生党员持续教育的实践环节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使广大学生党员参加义工服务逐渐成为共识和自觉行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高校党组织应该积极推进党员带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健全党员义工服务组织,通过在校、院党员服务中心设立党员义工服务站,建立起校、院系三级义工服务网络,号召学生党员纷纷带头报名当义工,带头参加党员义工服务活动。
建立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基地,是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新举措,也是学生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载体。实践证明,建立稳定的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基地是实践教育得以长期开展的坚实基础,有利于实践活动的连续性和经常化,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有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不断创新,是学生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党组织要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党员格外珍惜校地共建、共同打造的实践教育基地,积极踊跃地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在实践中创先争优,在实践中成长成才,为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以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持续教育过程中,以科学为支撑,以敬业为动力,以素质为保证,以实践为锤炼,对学生党员在进行全员教育和全过程教育,提高大学生党员队伍的质量,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徐向阳、陈炯.构建高校学生党员质量保证体系[J].高校党建.2004.11
2 崔海英、栗蕊蕊、王淑仙.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教育管理机制研究[J].高校党建.2009.7
3 张剑兴.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教育的思考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8.10
4 周辉、彭弘、李刚、樊小龙、吴炯.高校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9.1
5 丁浩敏.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 确保高校学生党员质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5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