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的必要性。经管类毕业生质量评价的原则。地方高校更是如此。
论文关键词:经管类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地方高校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人才质量决定民族的未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按照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的毛入学率为15%即大众化指标,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在大众化阶段不可避免地带来高等教育的一系列质量问题,质量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教育方针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教育管理论文,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然而大众化高等教育输出毕业生质量的评价,是教育质量发展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保障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科毕业生是高校本科教育输出的产品,其质量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地方高校更是如此。地方高校就是有地方政府投资和管理,并主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等学校。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其独特的社会职能和历史使命,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也有其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为当地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它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甚至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能否顺利实现转型,也会对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问题将成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论文的格式。
1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学生人才成为地方高校的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本科毕业生进行有效地评价和检验也成为地方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是经管类学生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高等教育为个体成才提供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地方高校经管专业必须在培养人才的质量方面提出明确的目标来检验毕业生培养质量,以保证他们成长所必备的基础。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也随之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经管类本科毕业生。其成长环境发生变化必然要求个体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了解新时期经管类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社会对新世纪经管类本科毕业生的具体要求成为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的重要前提任务。
2经管类毕业生质量评价的原则
2.1 科学性评价的原则
科学性是一套评估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失去科学性评价的原则,就没有任何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要改变过去单凭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质量的传统评价模式教育管理论文,人的特长表现为不同的方面,不是单一的形式所能衡量的,必须建立新的、能包容“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改变过去笼统地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的情况,要科学地制定量化指标,不能搞量化的绝对化,避免由于有些不确定因素而使评价不全面,建立在进行共同性塑造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模式。
2.2 导向性评价的原则
在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中,无论是对高等教育过程质量还是高校毕业生质量所作出的价值判断,都是根据一定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进行的。这些评价的目标、标准、指标及其权重,对被评价对象来说,起着方向性的作用。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目标是由目标制定者根据社会需求而制定的,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应达到的社会价值的反映,同时也是社会需要的体现。因此,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必须遵循导向性评价的原则,才可以引导高等教育活动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2.3 多样性评价的原则
由于个性差异及教育开发的影响,每个人的潜能发展是不同的。有的善于分析、有的善于综合,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动脑。由于当今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要适应这种多样化需求必然导致高等教育模式多样化,为了全面满足社会的需求,必须建立多元的质量评价标准,充分发挥每个人最优秀的潜能,努力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自身领域的精英。
2.4 可控性评价的原则
在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过程中,无论对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都要遵循可控性评价的原则。一方面评价者通过毕业生质量评价,客观分析被评价者达到高等教育目标的程度和原因教育管理论文,针对这些原因提出改进的途径和措施,为被评价者适当地调节质量的目标及进程,使之符合被评价者的客观实际;另一方面是被评价者通过评价了解毕业生质量方面的真实情况,明确自己下一步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应该努力的方向以及需要采取的有关改进措施,从而实现自我调节。
3经管类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
3.1 用人单位的评价
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对毕业生的定期考核材料,是衡量地方高校学生教育质量的最直接、最有权威的材料。用人单位是毕业生施展才华的最终地方,因此用人单位的领导对毕业生质量有最直接的了解,经过实际考核后,得出的评价结果比较真实可靠,测量效度比较高。其指标包括:见表1
表1 用人单位评价指标
素质结构指标
|
知识结构指标
|
能力结构指标
|
身体素质
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社会活动能力
责任心与诚信度
敬业精神
抗压能力
|
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知识面宽阔程度
相关学科延伸程度
|
专业技术能力
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学习能力
科研能力
创新能力
|
3.2 学校的评价
学校的评价主要通过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硬性指标和毕业去向,来反映毕业生的质量。其指标包括:
3.2.1在校期间的评价 对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专业理论水平、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方面的评价,主要以学生每学年的考试、考查成绩为依据;对思想道德表现、学风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校内积极参加各种组织学习活动的表现;对实验能力、毕业设计的评价可参考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科研、论文及答辩情况考核;对组织管理能力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校参加的管理工作和一些实习经历。
3.2.2毕业之后的评价
毕业之后的评价主要考虑的指标有就业率、供需比、平均起薪和社会贡献度。
(1)就业率。就业率是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地方高校培养毕业生是否适应社会需要的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就业率是指一所高校的毕业生在毕业时或统计时间内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占该校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就业率可分为一次性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其中一次性就业率只是阶段性的就业工作成果,年终就业率指毕业当年年终时毕业生的就业率。如今,毕业生就业已经出现多元化的趋势,选择年终就业率这一指标能够更准确的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
(2)供需比论文的格式。社会用人单位对一个学校毕业生需求总数与毕业生总数的比率可以反映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这个比率简称为供需比。
(3)平均起薪。平均起薪是国外对毕业生质量评价常用的指标,不同高校之间毕业生平均起薪的差别可以有力地说明其毕业生在市场上的不同竞争力。其中关键要考虑由于地区差异,薪水系数有所不同,参考高校前三个年度的均值作为基数为宜。
(4)社会贡献度。社会贡献度是对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贡献大小,也是一所地方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对应届毕业生来说,能够在社会影响力大、声誉地位高的单位就业,可以认为是其所在学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为社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实际毕业生质量评价中,用毕业生就业结构表示社会贡献度。但此评价指标没有现成的等级可参考,可按照一定时期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给予确定教育管理论文,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可从毕业生就业所在单位的类型、自主创业、出国留学及考研等几种情况进行评价。
3.3 毕业生自我评价
毕业生进行自我评价,是由学校组织向毕业生本人进行调查,让他们对自己和培养学校的本科生教育进行评价,这种方式能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毕业生既亲身接受了培养单位的教育过程,又亲自体验了社会的职业实践,他们不但能表述其参加工作以来的自我感受,而且对教育过程的好坏、优劣和是非有其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些信息对毕业生培养学校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它为院校调整和改革本科生教育提供了可靠依据。其评价指标包括: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政治理论和管理知识等课程设置的评价,对教学改革方面的建议,期望学校从哪些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等。但此种评价方法的学生主观性强,不易受控制,存在一定缺陷。
除此之外,在调查研究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指标,如用人单位满意度、个人社会声誉度,虽然较难得,但它们也是毕业生是否优秀的重要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34/info1247820433389334.him,2009-07-17/2010-0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