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教育管理论文

鲍尔生的教育思想及对我国大学若干启示_学生学习

时间:2012-04-20  作者:张甲子
纵览我国大学,能够同鲍尔生时期柏林大学媲美的大概也只有西南联大了,大家纷纷云集,政府无瑕顾及,师生从游自由,校长领导有方,在资金匮乏、设备简陋、空袭常犯、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依然培养出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朱棣文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无数科技、管理及文化精英。其办学成功,充分验证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与梅贻琦“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理念正确性,亦与鲍尔生“大学与政府关系”及“大师与青年一代面传身授,大师之后才能人才辈出”的教育理念遥相呼应。联大的教授不仅坚持追求真理学问,亦敢于同政府及军阀的干涉控制坚决做斗争,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树立了知识分子的完美人格与一代典范。柏林大学首任校长费希特在耶拿大学时期,曾做过“我的使命就是论证真理;我是真理的献身者;我为它服务,我必须为它承做一切,敢说敢做,忍受一切[8](P45)”的演讲;鲍尔生面对当局,也“始终坚持民主信念和简朴思想学生学习,拒绝向皇室卑躬屈膝。”[5](P273)这样的学者,于一时一地虽然不多,于历史长河中,则积少成多。

岁月沧桑,世事变迁,现在的情况无论与19世纪的柏林大学“超越时代发展(弗莱科斯纳语)”相比,还是与七十年前的西南联大“可与牛津、剑桥、哈佛相媲美(李约瑟语)”的时代相比,各方面情况已大不相同。但是,守望其精神,追求其理想,无论对于扭转今日大学精神滑坡的颓势,恪守大学的社会责任,还是求解“钱学森之问”,造就卓越英才,抑或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都是势在必行之举。[9](P104)时至今日,在思想文化与学术文化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的情况下,优秀的师资依然是建设大学的第一要务,在创建一流大学的实践中,“大师说”更加凸现出其特殊的现实意义。[10](P99)2005年,卧病在床的钱学森质疑当代的大学“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发出“中国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之问,引发人们对大师培养的反思。大师的生成,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现代的教授相比学生而言,更易接近大师的称谓,尤其是“奖项无数”、“著作等身”的教授;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便是明日的英才,未来的大师。无论哪一方面,大师与大学皆有密切联系,就第一方面讲,教授与大师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对于绝大多数大学教师来说大学是他们谋取生存、发展的职场,大学里更多的教师是没有可能成为大师的。[11](P22)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如果教授过多地出现在聚光灯下,在荣誉、花环及媒体、同事、学生的一片称赞中,保持自己清醒的学术头脑而防止其发生转变,会变得更加困难中国论文网。也就是说,过早地被奖项及声誉包围,无形中会妨碍通往大师之路。相反,他们把反思人类自身及其精神看成是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在他们深刻的反思和无情的批判中,许多新思想、新理论不断被创造出来。[13](P22)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敢为天下先的原创才有可能被学术共同体认同为大师。人类学术圣殿中越是荣誉最高的奖项,越是为那些心无旁骛的人准备的,试想谁在为奔着诺贝尔奖而钻研攻关?相反,为学术而学术,沉浸其中的人,诺贝尔奖“可能”会不期而至。大师的成长需要自身的勤奋努力,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支撑,更需要教育的正确引领与涵育。[13](P20)当然这需要现行教育体制的巨大完善,至少,对现在的大学教师来讲,成为大师的必要条件为:思想自由、追求真知、兼济天下、关注民生、以科学提升修养,以修养促进人格。当然,这只是成为大师的一部分,大师的生成,是多种因素机缘巧合的最佳组合。在社会讯息瞬息万变的今天,在大学教师中能冒出一部分大师当然更好,但面对千千万万的普通教师,恪守学术职业道德、远离学术不端行为,是他们首要做的而且是能够做到的。

三、学生学习——由科学而达至修养的终身获益

大学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12](P13)这两种哲学冲突,从人才培养取向理解,其实指的是大学以培养学术人才为主还是以培养服务人才为主。在德国的大学教育传统中,学术和职业取向的冲突似乎尤为突出。出版于1792年的《大学学习指南》开宗明义写道,大学学习的目的和功用首先“在于使自己成为一名有用的公务人员,其次是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道德的人”。[13](P76)柏林大学的建立使学术取向占据统治地位,鲍尔生的教育思想亦更趋向于洪堡“科学达至修养”的大学理念。他认为,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为学生就业做准备,而在于把学生领进通往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大门。[3](P3)因此,教育的宗旨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再认为学生是为将来成为国家公务员做准备,而是把他们看做是需要通过无所禁忌的科学学习,在思考独立,思想自由和道德自由的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年轻人。公务员考试最终与大学分离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国家式考试,不再与大学的学位考试相关联。[3](P54)公务员考试近几年是及未来几年都会是我国最热的一门考试,也是大学生最向往的一项职业,如今,公务员考试正在逐渐缩小面向应届生的招生比例甚至不再招收应届生,不失为一种更合理的措施,这样学生可以在经由一段工作实践时间之后,切实反思自己是否适合这条道路。

鲍尔生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那么他就失去了某些东西,而这些东西是财富和贵族出身也无法完全弥补的。[3](P120)并且学生学习,在大学里度过的时光,是人的整个一生中意义非凡的岁月,这段时期里所取得的成就,将是今后取得收获的基础。可见他对大学学生的学习依然抱很大的乐观态度,对学校的教育也积极认同。德国大学自由的学术氛围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的外部力量保障,鲍尔生将这种自由称为学生“人生所能够享有的最大,最彻底的自由”,但任何人如果把自由和放纵混为一谈,那么他就误解了自由的真正涵义。赋予个人以自由,是为了让他学会控制自己,而不是让他为所欲为。[3](P265-267)鲍尔生将“学习、研究和哲学思考”视为学生学习的三项任务,评价一个学生也基于三个方面:勇气、独立性和诚实。在19世纪的德国大学,专业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训练、乃至哲学修养是不可分离的,放弃科学研究训练和哲学修养,专业知识的获得会变得毫无意义中国论文网。

威斯康星理念使服务社会成为继科研之后的大学第三大职能,大学对学生的培养取向逐渐转向以服务社会为主向,大学越来越经常地被喻为“服务站”。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职业预备在培养取向中逐渐凸显重要地位,大学生关注的不是学到什么,而是能做什么。大学生就业取向出现“功利化”、“非风险化”及“道德品质修养弱化”的三个趋势,[14](P121)传统大学的修养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陷入危机。从根本上讲,精神价值仍是高等教育价值的基本属性,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世纪情况来看,数量上需要更多的确是实用人才。[15](P195、299)这是否意味着鲍尔生的精英教育理念不适合现代的大学教育?恰恰相反,不仅适合,而且针对教育大众化阶段出现的道德滑坡问题更亟加强,马丁·特罗针对我国的教育说道“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是不要精英教育,而是要更加保护精英教育”,[16](P8)可见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是并行不悖的。两者的这种合而为一意味着教育目标取向应当多样化,一方面研究型大学应保持其重学重研的传统文化,注重科研能力培养,注重长远的社会文明进步;另一方面教学型大学应为大多数学生提供职业预备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注重社会服务的培养,但两者都不能放弃学生修养与道德的培养,当然,也不能割裂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型院校应向普通院校有志学问者敞开深造之门。

我国现在的教育,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及社会功利需求等多方面原因,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状况。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拿国际奥数奖的青少年,却无法培养出诺氏奖,无法培养出“大师”学生学习,毕竟,奥数奖还能统一培养,量化择优,但钱老之问,大师难出,究其原因,教育模式上大有可寻,天才不一定是大师,大师肯定是天才,大学却是扼杀天才的地方。由于社会功利型的需求,大学生摒弃了基本的人文内在需求,而去努力寻找一种外在的证明,他们可能会沉湎于一个漂亮的TOEFL成绩或一张驾照,而不愿去读一本古希腊哲学。在过于追求实用的同时,他们也让自己丧失了人的很多特性。甚至,有些学生对大学的学习抱以消极的看法,认为大学不到什么,其实大学远非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大学是不能以学到多少知识来衡量其价值的。因此,在这种状况下,重温经典依然显得必要,大学生应做到善于自控、热爱真理、诚实勇敢、德才兼备,在现有的资源情况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各方面潜能、锻炼各方面能力、提升各方面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斌贤,中译本序.转自费·鲍而生.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德]费·鲍而生.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德]费·鲍而生.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5][美]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法]埃米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温家宝.大学须有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灵魂[EB/OL].(2010-02-02)http://www.sina.com.cn.
[8][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9]龚放.柏林大学观的当代价值——纪念德国柏林大学创建200周年[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
[10]文胜利.从西南联大的办学经验看我国的一流大学建设[J].现代大学教育,2006(5).
[11]庞守兴.大师二题——大师与大学教育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07(10).
[12][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3]陈洪捷.为学术还是为职业?——德国大学学习传统及变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4).
[14]王军.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及其引发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4(1).
[15]胡建华.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6]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孩子教育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分析及对策_教育内容
下一篇论文:基于多元统计的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综合评价研究_杂志铺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教育管理论文
最新教育管理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