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混凝土构件制作、脱模、运输过程中的裂缝
1.裂缝特征
构件制作、脱模、运输、堆放、吊装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纵向、横向斜向、竖向、水平的、表面的、深进的或贯穿的各种裂缝无一定规律性;其裂缝的深度、部位和走向都随产生的原因而异;裂缝的大小、长短、深浅不一。
2.原因分析
(1)木模板未浇水湿透,或隔离剂失效,模板与混凝土粘结。当模板大量吸水发生膨胀时,常沿通长将柱、梁角拉裂。
(2)构件翻转脱模时,因受振动过大,或地面砂子摊铺不平,使混凝土开裂;构件在成型或拆模时受到剧烈振动。也会引起沿钢筋的纵向或横向裂缝。
(3)后张预应力构件或多孔板成孔时,如抽芯过早,混凝土塌陷而出现裂缝;抽芯过晚,芯管与混凝土粘结,也易被拉裂。
(4)构件起吊时,由于模板隔离剂失效;混凝土与模板粘住,起模时构件受力不均或受扭,而出现纵向、横向或斜向裂缝。
(5)构件运输、堆放时,支承垫木不在一垂直线上,或悬挑过长,运输时构件受到剧烈的颠簸、冲击;吊装时吊点选择不当,吊装弯矩过大;或桁架等侧向刚度较差的构件侧向未采取临时加固措施,都可能使构件发生裂缝。
3.预防措施
(1)木模应浇水湿透。
(2)翻转脱模应在平整、坚实的铺砂地面上进行,翻转、脱模应平稳,防止剧烈冲击和振动。
(3)预留构件孔洞的钢管要平直,预埋前应除锈刷油,混凝土浇筑后,要定时(15min左右)定向转动钢管。抽管时间以手指压混凝土表面不显印痕为宜,抽管时应平稳缓慢。
(4)预制构件胎模应选用有效的隔离剂,起模时先用千斤顶均匀松动,再平稳起吊。
(5)混凝土构件堆放,应按其受力特点设置垫块;重叠堆放时,垫块应在一条垂直线上。同时,板、柱构件应作好标识,避免正反颠倒。
(6)运输中构件之间应设垫木并互相绑牢,防止晃动、碰撞。
(7)屋架、柱等大型构件吊装,应按规定设置吊点;对于屋架等侧向刚度差的构件,吊装时应横向加固,并设牵引索,防止吊装过程中晃动、碰撞。
4.处理方法
纵向裂缝对承载力的影响远比横向裂缝小,一般可采取水泥浆或环氧胶泥进行修补;当缝较宽时,应先沿缝凿成八字形凹槽,再用水泥浆或环氧胶泥嵌补。构件边角纵向裂缝处的松散混凝土应剔除,然后用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修补。
由于运输、堆放、吊装等原因引起的表面较细的横向裂缝,可先将裂缝处清洗干净,待干燥后用环氧胶泥进行表面涂刷或粘贴环氧玻璃布封闭。当裂缝较深时,可根据受力情况,采用灌注环氧或甲凝浆液、包钢丝网水泥或钢板套箍等方法处理。裂缝贯穿整个断面的构件,不得使用。
如何正确地"把握"混凝土的裂缝,是主体工程施工中永恒的主题,随着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没有最好的办法,只有更好的办法。现略举一例,说明用膨胀加强带取代后浇带,进行混凝土连续浇筑,以控制混凝土收缩产生拉应力造成裂缝。
多年来,设置后浇带是控制主体结构不均匀沉降,大体积砼不均匀收缩的传统做法,但后浇带施工存在多种弊端。诸如后浇带处于较长时间不能封闭,杂物难于清理;同时,后浇带两侧在浇筑混凝土前,混凝土侧边凿毛十分困难;底板和垫层混凝土与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间相隔长达60天,新老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难以保证,后浇带连接处混凝土易产生裂缝,达不到防水要求,造成渗漏。在参阅相关技术资料,并借鉴类似工程的做法后,我制定了专项施工方案,拟采用UEA补偿收缩混凝土以膨胀加强带取代后浇带,进行混凝土连续浇筑的施工方法。
为此,我收集了一些理论数据资料,进行了加强带的理论设计。正常混凝土每m³按水泥用量350K计算,其干缩值为0.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