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管理学论文

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生源选拔方式的探讨_改革-论文网

时间:2014-04-24  作者:周佩,朱维兵
笔者提出工业设计专业招生考试方式供探讨:

(1)调整考试科目及内容

艺术类工业设计招考方式,考试模式:专业科目+文化考试。专业科目=素描+设计色彩+笔试。

素描:主要是考查考生的造型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素描的题目可以先规定考生以素描的形式画出一个物体,再根据此物进行创意,设计多个物体。比如:以素描的形式画一个靠背椅,再以线描的形式将此靠背椅变形成多个椅子。简而言之,即:一张椅子的多种表达方式;或者通过一个故事,让考生将在此故事中得到的启发用素描表达出来。设计色彩:考查考生自由创意的能力、对光感的把握以、对色彩感觉表达的能力以及对材质的认识和使用能力。设计色彩的的主题以当代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为主,根据主题以色彩进行设计。笔试: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题的内容涉及:心理健康,团队协作,艺术修养,管理,沟通,营销等方面的内容。

文化考试,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存在很大的弊端,仅仅用一次考试来判定考生多年来的学习成效,这种“独木桥”的方式给考生精神上巨大压力,很多原本很优秀的考生因为一时失误而与自己理想的高校失之交臂。为了避免这种高风险命运,给考生制定更加合理,公平的考试制度迫在眉睫。因此考试方式模式设立为:高考分数=文化统考(占整个高考文化分的70%)+整个高中阶段的平时成绩(占整个高考文化分的30%)。艺术考生的文化科目考试主要是考查考生在艺术学科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基本能力。文化统考科目应增设与艺术相关的科目内容,注重考查艺术类考生知识和素质结构的全面性,避免“短腿”艺术人才的出现。由于艺术考生文化科目的抛档线较低,导致艺术考生长期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思想,理应提高文化分数线,注重文化科目的学习,同时参考在高中就读期间理科类考试的分数,择优录取。

工科类工业设计招生方式,考试模式:文化考试+专业测试.“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弊端,要求文化考试必须改革,具体实施方式如艺术考生一致:高考分数=文化统考(占整个高考文化分的70%)+整个高中阶段的平时成绩(占整个高考文化分的30%)。专业测试:色彩设计+论文。色彩设计:因为工科类考生不像艺术类考生进行过专业的美术培训,因此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色彩的审美和创新能力,无需看重作画技法。论文形式:考查考生对工业设计专业的认识以及对未来的规划等方面;考查考生是否真正了解此专业,而不是盲目的仅仅是为了能上高校而选择工业设计专业。

工科类考生如果在入学后有意学习工业设计专业,也应该进行一定的专业测试,确保此考生是否适合学习此专业。

(2)特殊选拔

如果考生在工业设计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方面表现的特别优秀,即使文化成绩一般,高校皆应该优先录取。正如美国大学强调的是:“它们不是要录取一群相同的学生,而是要把不同类型的学生组合成一个优异的整体。”“从而使学生具有相互学习的最大可能”。因此高校更应该重视优秀特长生的个性发展。

(3)考前专业介绍

很多考生在报考专业前都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只为能踏入高校之门,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理想,甚至为了短暂的目标而自毁前程,因此在高考之前,老师应向学生初步讲解各类专业的要求,学习范围以及就业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

(4)将高校艺术学科招生“阳光工程”真正落实

高校的招生录取是采取由高校到各省现场招生录取的方式,特别是艺术类招生,由于是手工操作、涉及的环节多、耗时长、透明度差、组织机制欠缺、管理措施不力等问题,容易导致暗箱操作、滋生不正之风。尤其是绘画考试没有标准答案,评卷教师很容易掺杂了个人风格与喜好,导致评分个性化.面对高考中艺术类招生考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政府必须端正高校艺术类招生指导思想,加大招生工作的监督与管理,提出更合理的管理方法,改进组考环节,规范招生录取,切实体现“阳光高考”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招生工作合理有序的进行。

高校工业设计学科招生是关系到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及整个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面对工业设计招生工作中所存在的弊端,以及如何招收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创新人才也成为当前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只有在综合考虑国情、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工业设计招生制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确保旺盛的生命力,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为国家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人可.《造就中国设计的领导型人才川》[C].2004年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峰会论文集,2004:152。
2 龚晓红.《当代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分析与批判》[D].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09):12-17。
3 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 教授、 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创新的理性思考-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高校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_师资队伍建设-论文网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管理学论文
最新管理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管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