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引言中已经阐述过了在1992年附近我国的经济波动结构可能发生较大的改变。因此,表1所报告的结果主要针对这一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的。为了比较的方便,把表1的报告结果分成两部分,其中括号内的统计数据是由1992年到2007年的数据计算得到的。这样就可以消除了1992年附近可能存在的结构变化对统计结果的带来的偏差,并能够明显地比较两段时期结构的变化。 表1中国各宏观经济变量周期波动的统计描述(1978-1991,1992-2007) 
 
    
        
            | 序 列 | 标准差 | 同产出周期波动的时差相关系数 |  
            | -2 | -1 | 0 | 1 | 2 |  
            | 实际GDP | 0.061(0.027) | 0.043(0.484) | 0.678(0.800) | 1(1) | 0.678(0.800) | 0.043(0.484) |  
            | 第一产业实际产出 | 0.055(0.044) | 0.477(0.025) | 0.586(0.204) | 0.458(0.552) | -0.083(0.739) | -0.415(0.646) |  
            | 第二产业实际产出 | 0.074(0.051) | -0.127(0.302) | 0.562(0.687) | 0.954(0.966) | 0.780(0.843) | 0.175(0.650) |  
            | 第三产业实际产出 | 0.102(0.029) | -0.091(0.581) | 0.518(0.401) | 0.840(0.912) | 0.679(-0.350) | 0.127(-0.777) |  
            | 就业人数 | 0.032(0.009) | 0.363(0.778) | -0.037(0.773) | -0.441(0.449) | -0.749(0.197) | -0.376(-0.091) |  
            |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 | 0.003(0.004) | -0.131(-0.016) | 0.283(0.418) | 0.370(0.696) | 0.101(0.761) | 0.100(0.672) |  
            |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 | 0.030(0.041) | -0.140(-0.023) | 0.273(0.413) | 0.357(0.694) | 0.087(0.762) | 0.098(0.674) |  
            |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 | 0.033(0.025) | 0.194(-0.095) | 0.556(0.212) | 0.430(0.531) | 0.017(0.794) | -0.198(0.841) |  
            | 物价水平 | 0.119(0.272) | -0.203(-0.521) | -0.388(-0.240) | -0.107(0.268) | 0.213(0.737) | 0.284(0.965) |  
            | 真实工资总额 | 0.052(0.037) | -0.130(0.499) | 0.517(0.265) | 0.896(0.039) | 0.696(-0.299) | 0.202(-0.684) |  
            | 实际总消费 | 0.052(0.014) | 0.213(-0.170) | 0.636(0.198) | 0.913(0.520) | 0.618(0.458) | -0.054(0.455) |  
            | 实际私人消费 | 0.052(0.018) | 0.106(-0.553) | 0.548(-0.127) | 0.902(0.381) | 0.695(0.609) | 0.087(0.799) |  
            | 实际政府消费 | 0.096(0.067) | 0.293(0.009) | 0.769(-0.265) | 0.795(-0.518) | 0.382(-0.800) | -0.186(-0.865) |  
            | 实际资本形成总额 | 0.099(0.087) | 0.023(0.628) | 0.621(0.824) | 0.959(0.905) | 0.756(0.600) | 0.113(0.308) |  
            | 实际固定资产投资 | 0.126(0.079) | 0.075(0.673) | 0.672(0.845) | 0.959(0.853) | 0.635(0.484) | 0.018(0.207) |  
            | 实际存货增加 | 0.226(0.345) | -0.072(0.314) | -0.078(0.497) | 0.029(0.683) | 0.204(0.690) | 0.136(0.487) |  
            | 出口实际总额 | 0.093(0.122) | -0.154(0.632) | 0.272(0.722) | 0.372(0.699) | 0.073(0.621) | 0.018(0.114) |  
            | 进口实际总额 | 0.180(0.139) | -0.035(0.778) | 0.471(0.763) | 0.823(0.596) | 0.651(0.267) | 0.090(-0.218) |  
            | 实际M2 | 0.065(0.022) | 0.320(0.471) | 0.796(0.263) | 0.732(-0.234) | 0.192(-0.216) | -0.253(-0.376) |  
            | 实际M1 | 0.099(0.089) | -0.172(0.506) | 0.518(0.282) | 0.830(-0.183) | 0.529(-0.673) | 0.116(-0.899) |  
            | 实际M0 | 0.081(0.077) | -0.132(0.542) | 0.396(0.442) | 0.825(0.089) | 0.615(-0.330) | 0.084(-0.739) |  注:表中括号中的数据代表1992~2007年各宏观经济变量的周期波动 根据表1,我们从六个方面分析我国从1992~2007年来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变化。 (1)产出方面 第一、二、三产业的波动都是顺周期的,而且值得关注的是第二产业的波动与产出的波动相关性非常强,同期相关系数高于0.9,说明了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主导力量的第二产业,其波动的稳定性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以1992年前后分段来进行观察,发现第一产业产出波动的时差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上升了,说明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作为基础产业的第一产业的波动对我国经济的波动正在逐渐增强。而与其同时第三产业产出波动的时差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也出现了上升,从1992年前的0.840到1992年后的0.912。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产出在整个国民经济产出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上升,且考虑到其波动与产出波动的密切程度逐步提高,使得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应该重视其波动性对我国经济稳定性的影响。 (2)就业方面 总就业人数的波动在1992年之前与产出的波动表现出较强的逆周期,具体到各产业的波动方面看,各产业就业人数的波动与产出的波动相关性较低,如第二产业的时差相关系数仅为0.370。其中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大部分保留着计划经济的体制,这对企业在聘用和解雇工人带来很大的障碍,从而造成了经济中劳动力的提供与经济的发展关系不是很紧密。同时应该注意的是总就业人数波动的逆周期表现,可能的解释应该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第一产业还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部分剩余的劳动力迅速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造成了逆周期的表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就业人数波动开始表现出较强的顺周期特性,这也反映出1992年以后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企业用工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3)工资与价格方面 真实工资的波动在1992年以前为高度的顺周期,但是1992年以后为高度的逆周期。而价格水平在1992年以前为逆周期,1992年以后为顺周期,其周期性刚好与真实工资相反,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有关。改革以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用工制度的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人民的收入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则落后于其他方面的改革,在产出大量增加的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建设的滞后,使得价格难以反映供求的真实变化,从而导致了价格水平波动的逆周期表现,真实工资波动的顺周期。1992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加快和逐步完善,价格逐渐能够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求变化状况,因而表现出其波动的顺周期特性。而真实工资波动出现了逆周期的表现,可以由传统的凯恩斯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工资具有刚性,因此在物价水平上涨的时候,导致了真实工资的下降,从而激发企业聘用更多的工人进行生产,导致产出的增加。物价水平和真实工资的这一周期性变化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用来解释1992年后出现的经济过热的现象。 (4)消费方面 私人消费在1992年以前表现出高度的顺周期,其与产出的同期相关系数高达0.902。但是1992年以后同期相关系数则降低到0.381,而且滞后2年的私人消费波动与产出波动的时差相关系数在1992年后达到0.799。其原因可能是与计划经济相比,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完善,消费者所面对的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在收入上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同时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从而使得消费者的消费显得保守。政府消费与私人消费相比,政府消费在周期性上的变动与产出表现出极大的不同。在1992年以前为顺周期,而1992年以后却表现出逆周期。从时差相关系数的绝对值的最大值来看,1992年以前政府消费的波动领先于产出的波动1年,而1992年以后则滞后产出2年。政府消费波动的这一变化,说明了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化,政府为了保持经济以适当的增长速度稳定增长,避免经济出现过热现象,有意识地实施了逆周期的财政政策来抑制产出的波动。 (5)投资方面 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与产出的波动具有高度的顺周期,在1992年前后的同期相关系数皆达到0.85以上,反映出固定资产投资对刺激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控制固定资产投入的平稳性对整个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