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链断裂
城市之间的功能合作与产业分工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北京和天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两市的同构产业主要集中在冶金、机械、电子、医药制造等部门。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两地在资源、能源、项目等方面的争夺。在京津冀区域内还没有形成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金融、信息服务和现代制造业的产业链延伸方面还比较欠缺,至今还没有形成由占据高端并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建立的区域完整产业链。北京在这方面的转变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一些大城市,还没有与周围城市形成相互依托的产业链条,与天津、河北的合作还缺乏深度。
5.京津的“空吸”作用大于辐射效应
由于北京地区的集聚效应大于辐射效应,导致人才、资源逐渐向北京集中,造成周边地区发展相对迟缓,区域二元经济特征明显。京津强烈的“空吸”作用和较差的辐射带动力,可能会导致没有经济腹地。孤岛型现代化出现,区域内低等级城镇数量过多,中等城市偏少,能够接受核心经济辐射的能力有限,无法分享中心城市的发展成果,也难以很好的承接京津两地的产业梯度转移。
6.京津冀区域市场的统一有待进一步深化
京津冀尚未形成区域统一市场,影响了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使三地难以实现对生产要素的有效共享,而且能够为企业提供配套的服务不多,企业生存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较差。虽然京津冀三地在市场开放等方面有了初步的合作,但是这种开放程度有待于进一步加深。京津冀三地在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供求信息传递、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从而阻碍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
除上述问题之外,还有“谁来做地区龙头老大”这样一个意识形态的东西在作怪,致使三地缺少实质性联合。如果谁都想当“老大”产业转移,以此牟取更多的资源,尤其是政策资源,而不愿承担更多的责任,也不愿与他人共享,那么这个一体化就不会得到深入发展和强化,特别是京、津两个直辖市在区域内的定位和协调问题不解决,实现区域一体化的道路就不会顺畅。
四、京津冀地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整合京津冀都市圈经济社会的综合目标
对各区域的发展目标进行整合,形成京津冀在发展目标上的共识,实现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追求社会公平。发挥经济扶持与财政优惠政策的积极效应,建立财政转移、产业转移、人才转移和科技转移的四个机制,发挥京津和河北省的中心城市经济实力方面的优势,对河北省边穷落后地区给予财政补助,平衡该地区经济的自我积累能力与整个区域的协调能力。加大向落后地区公共卫生、医疗和社会救助的扶持力度,加大对贫困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二)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强化政府间协作
建立区域利益协调的长效机制,市场开放、实行优惠政策、进行区域援助、完善转移支付,制定京津冀生态环境改善的建设和补偿方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主体是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各层次主体之间彼此协作,密切配合,构筑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总体框架,共同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三)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清除市场障碍
区域经济的联系、互动直至一体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在市场导向下,微观企业不断集聚、不断规模化专业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各种生产要素不断流动的过程。构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一直是京津冀区域协作的重要目标中国论文下载中心。首先,京津冀三地计划联手完善商品市场,发展物流与贸易合作,建设区域农副产品统一市场。其次,相互开放和发展要素市场,突破体制障碍产业转移,合作发展劳务、金融、产权、房地产、技术等要素市场,促进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进一步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形成京津冀合理的空间结构
随着京津冀区域分工程度的加深,建设从北京经廊坊到天津滨海新区和曹妃甸的宽大的城市―产业带,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重点。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至天津滨海开发区即亦庄―廊坊―武清―塘沽―曹妃甸一线位于北京东南方向,有高速公路直达海港,产业基础已初具规模,是该都市圈产业发展的最佳首选地带。利用京津冀的比较优势,将工业布局向东南方向扩展,使廊坊开发区和香河开发区、北京东南部的开发区和东部的工业园区等在空间上逐步渗透、融合,形成对等结网,通过快速交通设施联结而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京津城市―产业带与北京―石家庄产业带、北京―唐山―秦皇岛产业带和渤海湾沿岸产业带,共同构建一个合理的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布局的空间结构。
(五)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
京津冀都市圈应借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成功经验,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合理分工,功能外溢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合理构建以北京为中心、以天津、唐山、石家庄为次中心,各市合理分工协作的城市体系。将北京定位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国际交往、国际金融中心和电子产业中心城市。把天津定位为重化工、外贸口岸和商业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电子产业中心。将石家庄打造成中国药都和华北重要商埠,建立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充分发挥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的比重和层次,大力发展金融、物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中小城市要接受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充当大企业的加工基地。
(六)加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统筹规划,推动京津冀都市圈基础设施共同建设和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共同发展。要把京津冀区域视为一个整体,认真研究京津冀之间重大基础设施配置关系问题,在供水、供电、交通、通讯、能源、环保、防灾抗灾等基础设施方面统筹规划,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利用。
(七)建立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利益补偿机制
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京津相对处于产业链的高端和上游,是自然资源的使用者和受益者,而河北则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是资源的输出者,在土地、供水、生态、人才,包括将来为京津的人口输出而进行小城镇建设等方面产业转移,将为京津提供很大支持。而且,在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中,河北可能会承接来自京津的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在环境方面承受较大的牺牲。所以,京津冀应做好规划,统一调度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尽快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如水资源补偿机制、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等,以协调各方发展利益,做到三方合作的共赢。
国内外经验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是诱人的,而且近年来,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的经济区域内,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通过实质性的合作所表现出来的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绩效和社会效应,也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建构一个行之有效的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由各类企业组织参与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而实现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决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杨宏玲.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和新特点[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04期;
[2]王秀玲.对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探析与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韩士元,唐茂华.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合作重点及政府作用[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祝尔娟.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升级与整合[J].经济地理,2009年 06期;
[5]王海稳.试论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8年 04期;
[6]王丽明.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