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京津冀地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_产业转移

时间:2011-06-04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仍处于初级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高潮再起。还是在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上。区域内部产业转移初步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益协调机制。
论文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利益协调

 

在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推动下,区域经济一体化高潮再起。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无论在一体化的程度上、经济联合组织的数量上和规模上,还是在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上,都得到了新的发展。京津冀作为我国北方的中心经济地带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层,必然要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进行发展。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差距较大。因此,推进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对我国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涵义、发展机制和条件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涵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的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产、消费、贸易等利益的获取而产生的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包括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到经济政策统一的逐步演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状态与过程、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是在区域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区域规划、区域政策,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实现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优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上的合作与协调,如何实现区域贸易自由化,如何实现跨界资源的联合开发等。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思想的指导下产业转移,政府应把重点放在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上,鼓励企业组成跨行政区企业集团或企业联合体,推动资源、生产要素在地区间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消减地区间、行业间、所有制间经贸发展和企业联合的障碍。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制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机制

从发展的角度看,各个地区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而走上一体化的道路,必然有其内在的动力机制。

(1)经济一体化的互补性与竞争性。区域经济之间的贸易效应和生产积聚效应使区域内部的消费者能够得到更多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产品,这就是一体化的消费效应,消费效应又成为生产效应与贸易效应正反馈的加速器和调节器,不断促进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深化。如果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现实的竞争性,会由此引发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同时也导致了一体化相关的生产要素新的积聚与扩散,也会使一些与被替代产品相关的生产要素重新开发新的产品,资源配置更佳,这不仅有利于内部效益的扩大,而且有利于强化区域竞争优势,提高一体化区域对外的竞争。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规模经济性。一个比较大的区域规模一般拥有较大量的区域生产要素,通过实施一体化,诱发生产要素的积聚与扩散,资源重新配置,容易产生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的规模效应(突破瓶颈要素的限制,创建新的产业,开发新的技术,开拓新的市场等),提高要素之间的替代强度,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

(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交易成本机制。主要包括关税降低、可接近性和行政经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关税降低产生大量贸易,必然诱致一体化的贸易效应以及相应的消费效应和生产效应。可接近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社会文化距离。经济距离取决于地理距离和运输方式及其成本。社会文化距离越小越容易形成经济一体化,并且地理距离越小,经济距离和社会文化距离的差别往往也不大。由于经济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要求和倡导取消相互关税,建立一致的工商管理规则,目的是减少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不必要的额外开支和时间浪费,即行政经济。

即,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由它的互补性与竞争性、规模经济性、交易成本机制等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体组织机制

为了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实力,提高区域的经济地位产业转移,产生了相互之间通过合作实现自觉经济融合的趋势,以求实现地区范围的各组成部分的优势互补,促进资源在本地区内更有效地配置,从而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全体组织机制是一体化进程的“变压器”,能够加快或阻碍一体化的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益协调机制

在推进一体化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如何分工,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区域间、城市间如何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产业和空间结构一体化以及政府间政策的协调问题,都是现实经济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前沿问题。其中,大都市圈或经济圈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和利益协调机制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条件

1.区域经济的差异和分工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是决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条件。生产要素禀赋在空间分布的不平衡必然会导致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内容的不同,这促使不同地区之间商品交换和生产要素流动,使不同地区结成一种互补和竞争关系。生产要素差异性越大,区际劳动分工越明显,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专业化生产部门。

2.近邻的区域空间是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物质载体

区域合作就其地域条件而言,首先应该具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自然地域单元,这个地域单元要求各个合作主体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地域上是一个相邻接的整体。共同的地域空间是实施区域经济合作最为基本的载体和依托,而且在相邻的一定空间范围和联系通道内,对于各类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改善宏观区域管理,设立区域合作协调组织等都比较方便。

3.共同的利益诉求是实行区域一体化的动力源泉

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是从资源分布梯度和经济技术水平分布梯度的角度展开的,更是建立在利益趋同性基础上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地区都在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使用上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区域经济合作必然是利益驱动下的一种战略选择,获得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双赢是区域一体化的动力源泉。

二、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目前,京津已进入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阶段,产业升级势在必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逐渐取代劳动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也势必超过第二产业。河北的冶金、建材、医药、石化、纺织、机械、食品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主要原材料产量在京津冀都市圈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三地在产业分工与资源配置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发展前景。

1.区域内部产业转移初步形成

在跨地区产业布局调整方面,北京市首钢200万吨钢铁项目落户河北唐山。首钢与河北唐钢共同打造的京唐钢铁联合公司已经在唐山曹妃甸建立。同时,河北政府向外宣布未来5年内在正定投资58亿元打造一个北方最大的纺织工业园区,这一计划的着眼点瞄准了京津冀区域。除此之外产业转移,由京津向河北单向的产业转移的局势在近两年有所逆转。华龙、神威、海湾、恒利这些急需扩张生存空间的河北民企纷纷进京。这样布局正是为了深化京津冀经济合作,促进北京工业与津冀地区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

2.区域交通一体化初显

交通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京津冀实现区域经济融合的重要保障。京津城市轨道、京津第二条高速公路,已陆续竣工投入使用;京承高速三期项目启动,计划2009年9月全线建成通车。除此之外,连接北京与天津的全国第一条城际高速铁路――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于07年12月16日顺利实现轨道全面铺通,京津两地可实现30分钟直达。而到2011年底,京石铁路客运专线将提前通车。随着京广客专、京沪高铁、津秦客专、保津城铁等工程的建设和逐步投入运营,快速轨道将织就“京津冀快速交通圈”,在500公里范围内的重要城市之间实现2-3小时通达,是京津冀未来交通一体化的方向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3.市场开放程度逐渐加大

京、津、冀三地在市场开放等方面均有合作。政策上,国家发改委和京津冀发改委一直为促进区域交流合作制定规划和意见,交流区域合作发展情况,沟通规划、产业、政策等信息,研究当前和近期区域合作中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工作建议,督促落实省市政府议定的区域合作工作,为打破区域界限、推动区域内市场活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天津滨海新区的规划建设,将进一步增强京、津、冀三地的产业联系,是三地加强经济融合的一个重要合作平台。

(二)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区域经济一体化观念淡薄,缺乏合作意识

多年来,受计划经济和行政区划的影响,长期实行自然垄断、贸易保护、市场分割、自成体系的封闭政策,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区域合作意识不强,城区系统生产建设重复布局和地区工业结构趋同,技术上不了档次,专业化仅仅停留在产品的专业化上。受区位因素的影响,河北省与京津并不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遇,不公平竞争导致区域经济畸形发展,影响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以及区域经济宏观效益整体水平的发挥。

2.区域一体化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合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区域合作组织形式松散,协调机制和决策机制的制度化程度相对较低,属于一种倡导式的磋商机制产业转移,限制了区域内各地方政府间的深度合作。当前京津冀区域政府协调机制的形式仅限于首长联席会、协调会和合作论坛,利益一致的大的合作没有启动,有关大项目尚待进一步磋商。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津水源保护区、大型旅游项目、大型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大项目。

3.缺乏区域组织保障系统以及协调统一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由于京津冀地区分工体系与运行机制并不完善,区域经济组织与区域经济活动始终处于无序、混乱和松散的状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仍然限制在行政区范围内,缺乏区域层面的审视,市场分割、贸易摩擦、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受区域系统内劳动地域分工规律、整体效益规律以及协调发展规律很难对区域经济产生有益的影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争资源等矛盾突出。如在机场、港口建设方面相互竞争,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导致区域整体发展相对缓慢。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CCS技术的现状、挑战与中国主动应对策略_战略区域
下一篇论文: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浅谈_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分类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法学毕业论文
相关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最新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