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投资者来说,在资本市场不甚发达,投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还将继续吸引很多投资性需求,投资者对未来收益充满信心。因此,投资行为对房价的支持效果依然存在[2]。
因此,宏观调控对抑制市场需求的影响是存在的,但是,心理预期却对控制房价上升产生了不利影响。
2.对社会现象的心理预期
房地产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房地产供给者拥有的信息远远超过需求者。普通百姓缺少客观、公正、及时的楼市信息。他们既缺少某个楼盘销售情况及房价涨跌的准确信息,又缺少由公共部门权威发布的具有普遍公信力的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客观解释性分析。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百姓对房地产市场缺乏准确的判断,从而被一些地产商所制造的各种假象所迷惑,产生错误的心理预期[3]。
以下列举两种开发商利用百姓的心理预期,制造假象,达到欺诈目的惯用的手法:
1)哄抬房价
开发商一般先让中介雇佣民工排队,给人造成楼盘旺销的场景;在开盘时,让中介或内部员工高价签订几套房子,中介以此价格为“标杆”,拉抬房价;等真正的买房人憋不住“上钩”后,房价已被拉高,开发商再撤销原订的高价合同;最后,开发商大量出货,中介手中的房子也乘机出手,而最终埋单的只能是老百姓。
2)“销控”
所谓“销控”,又称“饥饿销售法”,是开发商利用信息优势来调节供求的惯用手法。例如有100套房子可售,开发商不会一次性拿来售完,而是分批分次先拿出20套位置、房型较差的房子来出售,在几番造势之后,给外界营造一个开盘就告售罄的热销印象;接着再拿出30套,在“供不应求”中适时提价,先前没买到房子的百姓产生了房价会继续攀升的预期,所以加价也接受;于是,开发商在“没房了”的吆喝下,慢条斯理地几套、十几套地拆零销售,让那些排队买房人去哄抢。“销控”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开发商对外封锁楼盘的真实信息、别有用心地释放或利用虚假信息从中渔利的过程。由于封锁了信息源头,在供小于求的市场环境中,开发商这一招屡试不爽。对宏观政策的心理预期,是正常的心理预期,其存在是合理的,但是,对地产商制造的各种假象产生的心理预期,属于消费欺诈行为。必须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杜绝类似欺诈现象的发生。
4.相关政策建议
要从心理预期角度来调控房价,引导百姓对房价的心理预期趋于理性化,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转变房地产市场供给的调控方式。房地产市场供给的调节宜“疏”不宜“堵”。限制用地规模和控制贷款规模,提高土地获取成本和融资成本等都是打压市场的短期行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长远来看,应该通过土地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改革和深入发展为方向,为房地产市场提供更加畅通的用地渠道和更为宽泛的融资渠道,使广大购房者相信,未来的市场供应不会削减,购房选择余地不会减少,房地产市场有能力提供更多商品房,且商品房成本不会大幅增加[4]。
二是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建造数量,使保障性住房在住房总量中达到一定的比例。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而且能合理引导与有效稳定百姓对房地产市场的心理预期。
三是建立房地产预警系统,尽力使这个行业信息化、规范化,推动商品房开发成本的透明化,以便让普通老百姓了解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状况。目前商品房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购房者处于信息弱势地位。虽然有些地方公布了商品房社会平均开发成本,但没有公开每一个楼盘的开发成本,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住房成本透明化。住房开发成本制度化、公开化和透明化,有助于改变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消除住房价格中的泡沫或非理性因素,促使房价理性回归。
四是限制外资进入房地产二级市场交易。长期来看,限制外资进入房地产二级市场交易,这对房地产行业有好处。外资房地产企业对普通商品住宅的开发、外资整栋购买写字楼然后以高价卖出,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对商品房价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是区别对待不同目的的需求,明确宏观调控的作用对象。宏观调控的对象应该是非自住需求。保护自住需求,不伤及他们的利益,特别应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避免他们对市场未来的悲观预期,动摇支撑房价的重要基础;引导投资需求,使他们增强风险意识和对市场信息的捕捉能力,既要满足这部分群体投资房地产的要求,也要扩展投资渠道,分流资本,控制这部分投资对市场走势和房价的影响力;打击投机需求,增加他们获取贷款的难度和贷款的成本,在各个环节加大管理力度,严密监控这部分资本的流向,避免他们误导广大需求者形成某种心理预期,造成房价的剧烈涨跌和市场的动荡。总之,应该区分各类需求特征,了解他们对于未来的不同心理预期,从而设计出科学有效的调控政策。
参考文献
[1] 孔煜.城市住宅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重庆大学博士论文.[R].2006.5.第38~39页
[2] 翁少群,刘洪玉.宏观调控下的房价表现.价格理论与实践[J].2005.6.第34~35页
[3] 徐君宝.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及其对应政策研究. 厦门大学硕士论文.[R].2006.5.第35~36页
[4] 李飞.心理预期在房价调控中的作用.房地产市场[J].2008.9总第333期 25页.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