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完善国家标准,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增强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前提是必须完善充实国家标准,当前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我国采用标准的要求相对较低,标准老化,甚至在某些方面“无标可依”。例如,中国是生产中药的发源地,由于没有标准和工业化生产、使我国的中药出口只占世界上中药出口的3%,而日本采用我国的处方和原料,出口中药的份额竞占到世界的80%。由于我国对国际标准的转化率底,因此,失掉了许多市场份额。[5]
目前的国际上所采用的国际标准有大多都是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或者是发达国家的大企业的企业标准转化而来的,充分地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这显然不利于包括中国在内广大发展中国家。因此,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跟着采用国际标准,应积极主动地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活动。对我国的先进标准(将我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及重大的技术变化及时转为技术标准)法学论文,以及具有中国国情特点的文化、传统工艺品、名品的标准等,都应积极地向国际组织推荐,争取纳入国际标准。只有这样变被动为主动,才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以国际标准提案为核心,积极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为国际标准。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规划布局,同步参与国际标准竞争。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提出国际标准提案,承担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工作,提升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加强对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跟踪、分析和研究,及时采用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有利于开展国际贸易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四)重视培养国际标准化人才
为了有效推进国际标准活动,我们应注重培养熟悉ISO/IEC国际标准审议规则并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引导企业实施标准化人才培养计划,推动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标准化人才。加强对标准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具备标准化知识、专业技术、掌握规则的标准化人才,并形成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人才梯队。注重培养和选拔国际标准化人才,力争产生一批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担任重要职务的标准化高端人才。加强对科技人员标准化知识培训,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在科研、开发、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的效能,促进标准化与科研、产业化的互动。
参考文献:
[1]标准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079.htm. 2011-4-2.
[2]北京中标研标准研究所,我国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http://www.standardcn.com/article/show.asp?id=1440&page=2 2005-2-24/2011-4-6。
[3]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http://baike.baidu.com/view/31962.htm. 2011-4-2.
[4]费跃,合理利用WTO/TBT协议 加快我国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J],中国标准化,2002(7):23。
[5]我国技术标准与专利概况及企业面临的技术壁垒问题,http://www.yangcai168.com/wiki/index.php?doc-view-7086.html2010-12-19/2011-4-2.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