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历史经验显示,低碳经济前条件是对现有高碳排放经济的约束。高碳排放经济是无约束的化石能源私人产品开采耗用,导致过度、累积的温室气体挤占公共环境服务而不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奥尔森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分析可计量、可操作低碳经济的确定主体及其现实成本。以虚拟变量模型实证了碳排放“共同但有区别原则”的历史成因: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碳排放起点。这为发达国家碳排放绝对约束和发展中国家相对约束提供理论依据,也是实施低碳经济的可行、公平路径。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前提条件,实施路径
一,低碳经济渊源及其模糊认识
低碳经济,维基百科解释是:低化石燃料经济,是最小温室气体排放到生物圈的经济,特指二氧化碳低排放。它以碳排放为约束,是可计量、可操作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联合国第35个环境日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是英国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 )政府的战略目标,低碳经济是其手段。2003年布莱尔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第一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的《生态经济革命——拯救地球和经济的五大步骤》(1999)书中蕴藏着低碳经济萌芽。2003年,在其《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书中明确提出:“减少碳排放一半”以遏制地球加速升温。
虽然白皮书没有定义低碳经济是什么,但是对为什么和怎样实施低碳经济却有详实描述。遗憾的是,许多研究没有认真体会、仔细探讨白皮书精神: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通过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大化石自然资源约束性开采耗用,并通过各国联合一致的“减排”承诺约束(白皮书72次直接用“减少”一词),以促进、倒逼[①](bottom-up)技术进步,或者与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方式改变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实质。事实是,一些研究人员没有注意到低碳经济“能源”背景或切入点,忽视能源与气候、环境的关系而片面理解低碳经济。布莱尔白皮书涉及环境概念119处且设有环境专章、可持续发展概念67处,如,低碳经济把“发展限定在环境承载力之内”、“ 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环境”等,并认为:“直到现在,英国能源政策还没有给予环境足够关注”,白皮书希望政府以综合政策确保:“能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无独有偶,温总理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看做并列的行动,温总理还在报告中三处将“能源与气候”一起阐述。低碳经济与能源可靠供给、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关,即生态圈中可分割、可市场的三大化石能源自然资源过度开采、耗用引起环境、气候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可持续发展不能离开环境约束,或者是其中的自然资源约束。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途径的低碳经济,就是不能离开三大化石能源开采、耗用约束及其二氧化碳排放约束。“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巴西低碳经济之路》(2009,麦肯锡为顾问公司)中也有相似观点和政策,《BP世界能源统计》(2009)更是直接强调:“气候变化与能源息息相关”。
(二)混乱的低碳经济观。百度百科认为:“低碳经济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方时娇认为:“各种定义和解释还不尽一致” [1]。低碳经济成了各说各话,任意打扮的小姑娘而按需解释、“随时、全面”利用,低碳经济的思想、实践混乱不可避免,主要表现有四:其一,低碳经济特定研究对象和渊源是什么?依据毛泽东的一门学科必有其特殊研究对象之观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施对象、运行方式是什么?低碳经济与现有经济学科的区别、联系在哪里?这是低碳经济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查阅已有低碳经济研究发现,它似乎与所有时髦、热点研究和学科有关,它外延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等,而这些学科各有其研究对象。人们在解释低碳经济时,把它们混淆在一起,低碳经济成了“超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的科学。有的甚至玩文字游戏,方时娇在同一文章中用“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经济革命”和“低碳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来解释低碳经济。就中文意义而言,“实质”、“本质”意义区别不大,但能源经济绝不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因为能源经济要回答的是能源大规模连续供应、有限替代和规模报酬先增后减三个问题,而依据布伦特兰公认定义,可持续发展经济是要解决资源、环境的代际分配问题,两学科完全不同,怎么可以都成为低碳经济的外延,或者是渊源。其二,低碳经济与技术的因果倒置。庄贵阳(2005,2009)、邢继俊(2009)、新华社文章(china 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2010-3-1)等认为,是“技术支持低碳经济”。技术发展了,低碳经济也就实现了,这是倒果为因。因为,包括能源技术在内的人类技术一直在进步,因此,低碳经济不需要人类共同、额外努力和无自然资源约束而自动“生成”,这完全不对,更与布莱尔白皮书的“更广泛的必须努力”相悖,也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明确主体及其承诺责任的原则相悖。事实上,《京都议定书》所要求的恰恰是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有更多碳减排约束。布莱尔说:“尽管有过去5年的进步,但是今日能源政策不能应对明天的挑战。”布莱尔强调:能源白皮书所设定的长期战略,是给予产业投资信心,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政策实施。为面对能源引起的一系列问题的挑战,布莱尔认为,实施低碳经济将“赋予”英国机会(连续3次使用“opportunity”),并痛下决心走低碳经济的路子。低碳经济提高资源效率:提高产出,并减少污染排放;低碳经济经济引导英国开发、运用和出口尖端技术,创造新商业和工作;低碳经济为英国导航,变革传统的资本更新循环周期。此外,从生活方式来说,低碳经济也可以低技术相容,比如自行车交通工具技术比汽车技术低,植树造林(reforestation)、与采伐森林战斗( flight deforestation)是巴西走低碳经济的路子之一,不需要高技术。其三,低碳经济测度及其标准。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这里以“低”作为标准,有问题。原因与上述错误的技术因果倒置相似。实际上,低不可能是低碳经济的标准。统计证实,截止2009年,美国、日本等国单位GDP能耗不及20世纪60年代的1/6;BP《世界能源统计》(2009)显示低碳生活论文,2008年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大化石能源消费出现了净减少和相对减少(表1)。
表1:2008年全球三大能源消费增减变化表
种类
|
变化(%)
|
备注
|
煤炭
|
+3.1
|
2002年来首次低于平均水平;中国低于1998年来平均水平。
|
石油
|
- 0.6
|
1993年来首次下降,1982年来最大降幅;OCED国家下降3.2%,并连续3年下降;非OCED国家增长放缓。
|
天然气
|
+2.5
|
低于1998年来平均水平。
|
数据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09),经整理
中国单位GDP能耗大幅降低。华尔街日报(2009-11-27)报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表示,2010年单位GDP能耗较2006年下降20%的目标可以实现;2009年中国政府承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事实上,BP也承认:“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连续5年放缓”。但是,所有这些都不是《京都议定书》、布莱尔能源白皮书所要求的“绝对减少”标准。因此,低,只能是把碳排放低于生物圈承载力内的“低”,这个低是绝对的,不能妥协。碳排放相对降低而总量,尤其是累积总量增加,人类不可持续发展,而人类正面临的恰恰是此难题。对于低,一些学者还不自觉地滑向“无”,陈建成(2009)、方时姣(2009)等认为,低碳经济,就是“无碳”经济。无碳经济,看上去很美,却违背自然客观规律。碳循环是生物圈内基本循环之一,人类活动,尤其是人类过度开采耗用三大能源的副产品是向生物圈排放了超过其承载力的二氧化碳,是高碳排放而不是高碳循环引起不可持续发展。地球绿色植物主要活动,就是以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人类努力发展的生物质能源(如沼气和乙醇)是高碳循环,因此,高碳循环和低碳经济可以并行不悖。另外,温室气体,并非一无是处,大气层中没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可能是-18℃,人类无法生存。低碳经济不在于碳的“无”和抽象的 “低”,而在于碳的“度”及其所对应的化石能源约束性开采耗用。其四,低碳经济和低碳思想不分,并导致行为方式错乱。具体为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不分,这一认识误区导致低碳经济的操作困难,实施主体模糊,低碳行动的成本、代价无认识。就实施主体看,《京都议定书》需要至少55个国家和地区的一致减排行动,奥尔森认为,公共产品供给必须以规模主体的真实成本为代价。就成本看,布莱尔说:“到2050年,英国实施低碳经济将牺牲国民财富0.5-2%”。以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代替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成了无行为主体、远离低碳经济是“可行、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初衷。因此,布莱尔认为,恰恰是有约束的低碳经济推动低碳社会及其高生活质量。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