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PSIR”框架设计的脱钩指数:
“DPSIR”: 驱动力(driver)-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
-影响(influence)-反应(response)
EP: 环境压力变量
DF:经济驱动力变量
以曼昆、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技术进步例如微观上的产品改进和宏观上的结构调整会导致自然资本消耗的减少,因此使得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脱钩。但是,生态经济学家实证地和理论地指出,虽然技术进步导致了产品意义和产业结构上的效率改进,即单位经济产出的物质消耗和环境影响在持续地减少,但是由于经济增长所要求的消费扩张,宏观意义上的物质消耗和环境影响却是在持续地增长。地球经济的生态足迹从1980年以来已经持续地超过了地球生态系统的支撑能力。因此,新古典主义期望的倒U型的环境库茨尼茨曲线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这正是今年8月在内罗毕参加联合国国际生态经济学会学者们最强调的问题。因此,期望技术进步能够从宏观总体上消除生态门槛的约束是非现实的。这就是生态经济学家不仅强调技术导向的资源生产率,而且强调规模问题不同于效率问题的价值所在(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曼昆在他的经典经济学教科书中多次写到:“技术进步使得我们各种使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得到了改进。现代汽车耗油更少。新住房有更好的隔热设备,所需要的用于调节室温的能源也少了。更有效的石油钻机在采油过程中浪费的石油较少。资源回收使一些不可再生性资源被重复利用。可替代燃料的开发,例如用乙醇代替石油,是我们能用可再生性资源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
李稻葵,王一江和田国强阐述的环境与经济的逻辑关系:环境退化与经济增长的脱钩表现为:在某一时期,当环境压力的增长,比它的经济驱动因素的增长(GDP增长)慢时,就是环境退化与经济增长的脱钩。(1)相对脱钩:环境变量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比经济变量的增长速度要慢;(2)绝对脱钩:环境变量稳定或下降,而经济驱动因素继续增长。
脱钩状态
(生态现代化追求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互利耦合。模型来自于武汉大学刘传江。环境与经济脱钩现象,普遍存在于OECD成员国中。其中,相对脱钩现象,广泛存在;绝对脱钩,也比较普遍;少数环境指标,脱钩现象比较少见)
3.长株潭城市群将经受“过山车”理论的考验
现在我们讨论一下“过山车”理论(EKC假说):低碳经济的发展态势。991年,G·Grossman和A·Krueger对66个国家和地区的14种空气污染物(1979~1990)和水污染物(1977~1988)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大多数污染物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动趋势间呈倒U型关系,并于1995年发表名为《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的论文,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假说
经济发展-环境质量的“过山车”


(现代化过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1992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检验了环境退化和人均收入的关系,发现城市颗粒物浓度和城市SO2浓度与人均收入的关系曲线,为倒U形曲线。这就是所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EKC曲线的检验和研究,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EKC假设:当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时,环境退化现象比较少;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时,环境退化现象会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更高水平时,环境退化现象会逐步消失。环境退化和人均收入的关系曲线为一个倒U形曲线(珀曼等 2002))
不过我们需要强调的是:EKC是有条件地成立的。EKC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环境退化的状态,不仅与经济增长模式有关,而且与国家的环境政策、选择产业导向和消费模式有关,例如轿车进入家庭的决策,是国家决定鼓励什么样的“国民生活方式”的政策选择(王一江,2005)。
通常环境与经济的逻辑关系是:EKC曲线的假设为:
(1)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环境退化现象比较少;
(2)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时,环境退化现象会加剧;
(3)经济发展更高水平时,环境退化现象逐步消失;
(4)环境退化和人均收入关系曲线为倒U形曲线。
(环境压力曲线:在EKC曲线上,A点和B点的环境压力都是I,人均GDP分别为C和D,D大于C,A点的环境压力:代表了现代化的环境压力的增大程度,B点的环境压力:代表现代化的环境压力的下降程度,即生态现代化水平)
五、长株潭为什么要谋求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战略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我们要“在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时,从资产中可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希克斯·林达尔)。
1.生态战略目标。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是最高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
(1)人类在生产领域中的各类活动的总能量,不能超越资源的承载能力,不能超越区域的环境容量(耗水和能源);(2)人类在社会领域中的行为共识,应当服从公平、合作、理性与共建共享的原则。
2.长株潭的一体化的生态理念:生态文明是“有序、循环、协调、共生、简约、高效”等元素的总和;最有效的方式是实现“减负”。
3.低碳经济的基础。低碳经济是以“三低一高”(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为基础的经济,其基本要求是:人类在生产领域中的各类活动的总能量,不能超越资源的承载能力。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应该以不损害、不削弱、不干扰生态服务能力、不超出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为衡量标准,为全省做出示范。
4.“两型社会”的支持体系。低碳经济是支撑和实现生态文明的经济形态,是“两型社会”的核心追求和具体表达
高碳经济→中碳经济→低碳经济→无碳经济
下面的模型说明我们没有能摆脱西方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说明我们的工业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对于环境依然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

(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基本原理——路径图模型,模型来自中国科学院,如何才能走中国循环经济和现代生态经济之路,“两型社会”先行先试”,可以说长株潭综合实验区未来“试验”的难点和重点之处)
简单地说,长株潭的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比较,如果该地区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那么该地区就是生态赢余,为可持续状态,长株潭的生态状态好于其他13个州市,因此,长株潭具有现代生态经济的示范性价值;如果长株潭地区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那么该地区就是生态赤字,为不可持续状态,必然“透支”生态环境而无从补偿。为了表达长株潭未来现代生态足迹、生态承受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我们用直观模型表示如下:

(模型表达: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比较,但是上述模型表达并不完成统一,而是相互排斥成立,例如要开垦可耕地,就有可能牺牲林地,显然长株潭要扩大城市群,大规模地扩充建设用地就必然牺牲林地和农田,长株潭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科学合理地处理生态占用的关系)
从以上可以看出,生态足迹是人口数和人均物质消费的一个函数,生态足迹是每种消费商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 6/9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