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年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志愿服务为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施展才华和再学习以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途径。一方面,青年志愿者所提供的各种志愿服务,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能力作支撑。这势必激发青年志愿者把所学的理论和知识运用于活动之中,去一展自己的才华,证实自己能力的愿望。另一方面,在实施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这也会激励青年去努力地进行探求和再学习,以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增长新才干。[4]
第二,在参与志愿服务中,准确定位自我发展,实现自身角色的社会认同。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对青年的角色期望与青年对角色的认同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青年志愿服务的实践为缩小这种距离提供了现实的路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青年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青年要求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日趋增强。志愿服务让他们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自我肯定,而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在这过程中,青年能够更深入地接触现实社会,体悟社会对青年群体的角色期待,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处理好自我发展与社会现实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并自觉以“和谐”定位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使自我角色认同与外部世界的期望能够畅通、顺利地连接起来,让自我发展与社会进步处于动态和良性的联系之中。
三、青年志愿行动对社会转型的支持功能
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或正在现代化的国家,也不断出现社会转型、社会调整的状况,通常称为社会转型时期。对志愿服务产生新的需求,不论是当前全球性受知识经济冲击引起的产业转化,还是社会民主化引起的政府职能转变,都反映出社会转型的趋势。[5] 现代志愿服务与传统慈善公益事业的区别在于其组织性、规划性和普遍性增强,全面影响社会的各个领域。它不仅是社会结构中的补充因素,而且对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支持功能。
志愿服务对于社会转型的支持功能体现在许多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针对传统工业产业、商贸产业急剧转型,出现大量下岗、转岗工人的状况,积极组织对下岗人员的志愿服务,如免费培训、义务咨询帮助解决生活困难等,对顺利实现产业转型、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此外,现代化的冲击除了体现在经济产业方面,也表现在观念、意识、心理、习俗等变化,从社会学、人类学角度而言就是文化变迁。中国青年志愿者在帮助农民适应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变迁,帮助人们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而形成秩序观念、效率观念、公德意识等方面,开展了许多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从而支持了文化变迁和社会发展。此外,志愿服务还在社区中顺利开展各种服务活动,推动社区由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的转化。
总体而言,中国社会转型面临的困难多、问题多、难度大,更需要志愿服务的有力支持和帮助。志愿者的服务范围,也从过去单纯的救济、慈善事业,扩展到倡导文明、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科技研究、机构工作等众多领域。可以说,凡是需要人的智力、体力的地方都出现志愿者的踪迹。因此,志愿服务对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支持作用日益明显,受到广泛的关注。
四、青年志愿者行动促进了社会整合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分层日益明显,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的分布格局明显化。[6] 这种分层社会格局阻碍了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互动和沟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实施,为打破这种障碍,增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了解和融合提供了可能。对于那些接受帮助的对象而言,青年志愿者行动使他们真切体会到人间的温情。在人际关系越来越功利化和世俗化的今天,志愿活动的开展,促进了不同群体、个人之间的融合,有助于加强人们之间的关怀和接触,减轻彼此间的距离感,客观上起到了一种社会整合功能,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