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时间:2016-04-29  作者:李联华

内容提要:哈贝马斯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积极倡导一种具有自我反思性、能够提出批判尺度的社会理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著名代表,他半生致力于交往行动理论的构建,试图为“病理性”的现代社会提供正常的社会评论标准,用他的交往行动理论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改造方案。认识和探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不仅可以开拓视野,而且对于我们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论文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积极倡导将哲学和社会理论转变为一种人们可以广义地称之为理性重建的理论,也就是一种具有自我反思性、能够提出批判尺度的社会理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著名代表,他半生致力于交往行动理论的构建,试图为“病理性”的现代社会提供正常的社会评论标准。用他的交往行动理论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改造方案。

哈贝马斯用以支持和证成的交往行动理论的论据相当复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纵贯的层面上,他从西方社会理论的发展上去展现交往行动理论的可能性。他主要采纳的理论包括:韦伯的西方理性化发展论、涂尔干、米德以及帕森斯和马克思有关个人行动和社会结构的分析。在横贯层面上,哈贝马斯利用日常语言学派的分析方法建构他的普遍语用学,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去进一步说明和证成其所建立的社会研究的规范基础,他还改造了胡塞尔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作为他的交往行动理论的重要来源,整个论证系统非常复杂、艰深、难懂,因此,认识和探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对于我们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交往行动的基本内涵

“交往行动”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基本范畴。他对这个范畴的提出和界定经历了一个十几年的发展过程。

1965年,他在《认识与兴趣》一文中使用了“交往”这一概念,他说:“只有在一个成员的独立判断已成为现实的、解放了的社会里,交往才能发展成一切人同一切人的摆脱了统治的自由的对话”,即“自由交往”①。1968年,哈贝马斯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一文中,提出对“交往活动”的解释。他说:“我把以符号为媒介的相互作用理解为交往活动。相互作用是按照必须遵守的规范进行的,而必须遵守的规范规定着相互的行为期待,并且必须得到两个行动的主体(人)的理解和承认。”②

1976年,在《什么是普遍语用学》一文中,他说“我把以达到理解为目标的行动看做是基本的东西”,“其他形式的社会行为”“统统是以达到理解为目标的行为的衍生物”③这就是说,理解是交往的核心要素或本质特征。那么,什么是理解呢?哈贝马斯认为,理解最狭隘的意义是表示两个主体以同样的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达,而最宽泛的意义则是表示在与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某种协调。此外还表示两个主体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已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显然,哈贝马斯不仅把交往与理解联系在一起,而且把交往与理解和意向性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加深了交往行动的现象学意蕴。马克思主义论文

1981年,哈贝马斯发表了两卷巨著《交往行动理论》,在这部巨著中,哈贝马斯三次明确提出对“交往行动”的界定。第一次,在导言中,哈贝马斯临时引入“交往行动”的概念。他说:“交往行动的概念所涉及的,是个人之间具有(口头上或外部行动方面)的关系,至少是两个以上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内部活动。”又说:“只有交往行动模式,首先把语言作为直接理解的一种媒体,在这里,发言者和听众,从他们自己所解释的生活世界的视野,同时论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以研究共同的状况规定。”“交往行动概念,首先把语言作为参与者与世界发生关系,相互提出可以接受和驳斥的运用要求的理解过程中的一种媒体。”④第二次,在第一阶段的中间考察中,哈贝马斯对临时引入的“交往行动”概念作出了精确规定。他说“交往行动首先是指,使参与者能毫无保留地在交往后意见一致基础上,使个人行动计划合作化的一切内在活动。”⑤第三次,在第二阶段的中间考察中,哈贝马斯说:“交往行动不仅是解释过程”,“交往活动同时意味着社会统一和社会化的过程”⑥。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把哈贝马斯关于“交往行动”概念的解释作如下归纳:“交往行动”是指至少两个主体之间与生活世界为背景,以语言为媒介,以理解、行动合作化和个人社会化为目的的社会行动。笔者认为,用这样一种“交往行动”概念反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去观察当代中国社会大量存在的虚拟交往(非交往行动的交往)现象是有启发意义的。

(二)交往行动与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动的发生是在生活世界之内的发生的,“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动”的背景。那么,什么是生活世界呢?所谓“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从晚期的胡塞尔的现象学引入的,构成了“交往行动”的一个补充概念。在《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中,哈贝马斯说:“我可以把生活世界的概念首先作为理解过程的关系而引入进来。进行交往行动的主体始终是在生活世界范围内互相理解的。他们的生活世界是由或多或少分散的,但总是固定的背景构成的。这种生活世界的背景是用来作状况规定的源泉,而这些状况规定是由参与者作为固定的规定首先设置的。”“生活世界储存了先辈们以前所做的解释成就”⑦如何解释哈贝马斯关于“生活世界”的界定呢?

第一,生活世界必须有主体存在,这种主体是主体间性的主体,其交往模式不是传统的主体—客体模式,而是主体—主体模式。第二,生活世界是以一种关系表现出来的。这种关系是为理解而进行活动的行为主体在交往行动中的关系。第三,“生活世界”是人们进行交往的领域,人们在交往行动中进行解释而达致互相理解总是在一定状况下进行的。而这种状况则是在生活世界的背景下构成的。生活世界背景是对状况进行规定的源泉。第四,生活世界背景作为状况规定不是由行为者个体随意改变的,而是由交往活动参与者共同“改变的”,因而行为者为取得意见一致所作状况关系安排就成为无争论的首先设置的生活世界。最后,要取得意见一致 ,设置无争论的生活世界,就需要以某种先入之见或前解释为依据。这种先入之见就是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总之,哈贝马斯界定的“生活世界”,即是主体之间进行交往活动的背景,又是作为交往行动者互相理解的信念的储蓄库。它作为每一个交往活动的参与者必须置身于此的境域,提供了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和意义的资源,是预设的无争议的背景性信念。正是在这种可信赖的背景中,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才是可能的,也正是这种相互理解维系着交往行动的进行。

从社会进化的角度看,生活世界不断合理化的过程必然发展出现代人对自已作理解批判的能力,并由此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真诚沟通,社会和谐才有可能。然而,现代社会却陷入了一方面是科技理性昌明另一方面是人际关系疏离的困境。这就是所谓的系统与生活世界分离。系统指的是市场上的经济事物和国家的行动机关。其中,市场是指经济体制对人的影响,即通过金钱制约着人类的行动或生活世界,国家机关则是指国家通过行政组织所产生的权力来影响人的行为。金钱与权力是现代社会里两个制约着人的行为主要媒介。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试析戈尔巴乔夫新闻思想
下一篇论文:试论社会发展代价问题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读者推荐的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