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指南 > 论文写作参考

试论电影文本中的身份认同——以文化研究为视角

时间:2016-04-09  作者:佚名

摘要:电影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传播方式。其传播的内容从根本上讲则是一种具有共享和典型价值的文化信息。电影的传播只有在文本和受众之间建立起了某种认同,才有可能实现电影本身的价值。本文试图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对电影文本中的文化和身份认同现象进行剖析,探索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化的传播方式,其建构身份认同的方式、效果以及影响因素等,并简要总结了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建构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身份认同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电影文本,身份认同,文化分析

一、电影文本中身份的建构

1、身份认同的内涵及外延

认同,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又同是一个文化学概念。我们在本文中所探讨的身份认同具有两层基本的含义,一是基于个体视角下的身份的认同,另一个是基于民族,或者国家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电影中的身份认同是文化视角下,通过对电影信息传播内容及模式的探讨,它从根本上体现出的是一种受众通过电影文本的解读来了解自我、本民族和世界的独特方式。贾磊磊在《以电影的方式构筑中国梦想》中指出,“电影是一种以梦幻的方式表现的集体认同仪式,电影所有的叙事成规首先达成的是对观众心理欲望的满足,其次才是对文化核心价值观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可见,我们在电影文本中所谓的“认同”,包括了个体身份的认同,也包括了群体的身份认同。对于电影而言,这种认同是让一个人,一个群体或者一个部落、民族与电影所传递的信息找到共鸣的唯一的途径。在这里,身份,是最重要的认同元素,无论是好莱坞大片还是日本的动漫甚至是中国的喜剧电影在人物、情节或者是故事场景的设置上,都会找到某些具有认同感的元素,这些元素给受众带来了身份上的认同。

2、作为传播技巧的身份认同

电影文本在建构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受众激起在文化及心理上的共鸣,往往把身份的构建当成一种常用的技巧和手段。维尔曼在他所提出的“银幕理论”中认为,“‘真实’读者与‘内嵌’读者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一鸿沟是在文本中所创建并被文本所标志出的。真实读者是历史中的主体,生活在社会构形之中,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文本主体。这两种主体是不等同的。然而,为了达到形式主义的目的,真实的读者被假定为与建构出的读者相同。”

从这个角度上分析在电影文本的建构过程中,作者已经在它银幕中所展示的场景和人物之间与他所针对的目标受众之间建立了某种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实际上就是认同——无论是心理的还是社会的。

比如在《木乃伊归来·龙帝》中的上海、秦王等。这个片子就是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作为认同的基础,进行的艺术性和戏剧化的创造。在上个世纪60年代,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指出,信息是人体的延伸。我们以此为电影的考察基点,首先承认,电影是人在听觉、视觉进而是心理这三个层次的延伸。但麦克卢汉的这种论断至少有一点不足,那就是,他把人当做一个单纯的个体来讨论。实际上,电影除了延伸人身体器官的功能之外,还延伸了人际关系——这,就也是我们本文所论述的身份认同。

二、电影文本建构身份的多样性

1、电影文本中“身份”的多样性

电影中的身份认同有多种表现形式。现实社会中的受众,电影银幕前的观众都具有社会属性和日然属性的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分属于理性和非理性两个范畴。我们从文化学的视角分析,电影的受众具有多层次的文化身份,如国家身份、民族身份、地域身份、种族身份、理念身份、语言身份、性别身份、阶层身份、组织身份和职业身份等。

我们在世界性的好莱坞大片中所见到的亚洲人、中国人的形象,以及中国上海的镜头、西藏风景的镜头,都是最简单的认同方式。这种认同建立在西方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同时为了兼顾亚洲这个庞大的受众群体而设立。电影中的“身份”也具有多重性,它通过背景的改变和情节的变动使多种构成身份的元素相互交叉形成电影中的文本。而作为受众的身份,他们则从自己所处的特定文化语境中探讨自己在荧幕中的建构。这意味着,荧幕中的身份是一个表演和变化的过程,它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做出不同的表现,并导致不同的结果。而受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就会随着这汇总变化寻找自身所拥有的某种痕迹在电影中的表现。

2、电影中“身份”多样性的意义

电影通过塑造人物形象,以及不同的人物形象在不同的语境下所产生的行动。通过这种塑造,受众从银幕上看到了身边具有某种特质的人物,在特定的语境下所面临的命运。可以说,电影在叙述某些故事的同时,也对受众的身份起到了映射、强化和夸张的改造。通过这样的方式,电影实现了由身份塑造的文本影响受众心理的目的。

“个人的身份的确定依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成为个体想象与社会想象互动的动力性因素。”电影文本中对这些身份是置于特定的故事背景下开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景象甚至每一个画面都有这些不同领域中身份的构成元素。这是电影效果有效传达的基础和必要保证。可以简单地说,这些片子把亚洲和中国元素嵌入其中,为的是吸引亚洲受众。而实际上,电影中的文化、身份认同并非仅仅限制于这些基本的元素。因为,电影文本中的身份认同有着更为复杂的表现形式,也有着更为深刻的潜在意义。

因此,电影的制作者在传播的建构时,将一组带有多种身份信息的资源经过编码输入文本,通过荧幕予以表现,电影受众则是通过观看电影,从银幕中所展现的角色、形象、情节中寻找被贴了标签并加工过的与自己具有某种认同关系的元素。

四、电影文本中的民族身份认同

1、被影视作品建构的民族身份

电影也是一种大众的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通过议程的建构来设置某些身份元素,可以达到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意识形态影响的效果。“议程建构理论”认为,媒介发挥的角色更明确的说应该是一种“议程建构者”的角色,其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媒介强调某些事件,通过不同种类和数量的报道以有效的引起民众的注意,媒介这种初步的强调,会影响民众思想和言谈的内容;第二个阶段,这些被引起注意的事件经过加工整理后,贴上“标签”,尽可能的与某些现实议程或民众关心的“热点”相连接;第三阶段,媒介将事件或议题与次象征符号相连接,使之变成与特定利益集团“挂钩”的鲜明的议题。电影文本同其他的媒体又有不同,其他媒体在议程的建构上,主要作用方式是新闻,新闻存在一个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理解的问题,然而电影却是一个主动选择的过程。因为受众都是因为电影一种可以让人获得某种获得满足感的艺术品。

因此,电影在传播的过程中嵌入某些特定的元素,会使受众受到更为强烈的影响。举例而言,无论是美国的大片还是日本的动漫,在情节和人物的塑造过程中,就通过塑造一个典型的本土化人物,并被赋予拯救世界的使命。这个传播的方式,使观看电影的人们在欣赏屏幕作品时,也同样被暗示了只有美国或者日本才是世界灾难的救世主。而对于本土的受众而言,则更会激发一种身份认同的自豪感。举例而言,《功夫熊猫》以中国的功夫、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卡通形象作为元素,就容易在话语受众中建立起一种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

2、影视文本建构身份的反思

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左右着电影文本中的身份,这些元素在影视作品中又怎样发挥作用的,这些问题也可以从文化学的视角下找到答案。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下一篇论文: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论文指南分类
论文怎么写
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最新论文写作参考
读者推荐的论文写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