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验激趣。生活寻趣。为他们将来做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论文关键词:兴趣,学生,实验,生活,科学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要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已成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将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当地实际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加以总结。
一、实验激趣
好奇、好动、求知欲强是中学生典型的心理特点,但兴趣的持久性难以保持。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如学习大气压时,教师在装满水的杯口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明确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让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做完演示实验后,让学生自己反复演练。由于我们农村实验条件差、实验仪器少,课前布置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替代的简陋仪器,课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展示。这不仅调动了学生课前对知识的预习,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为他们将来做科学实验打下基础。课堂上学生乐此不彼地展示着,有的用水杯做,有的用瓶子做,有的拿来旧注射器替代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有的还提出了更大胆的设想,做出了更大胆的实验。有学生将气球放入瓶中套在瓶口上吹,气球不变大科学,证明气压的存在。一节课下来学生个个笑容满面,神采飞扬,下课后仍意犹未尽。学生感兴趣,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活了,自然知识就掌握牢固了。
二、生活寻趣
有人说“生活皆物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到处都有,比比皆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大家都熟知的船在水上不沉,利用了水的浮力,车子行走过快,刹不住,惯性作用的结果,晒衣服风口处、阳光下水蒸发得快,近视眼、老花眼戴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原理,不胜枚举。当今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物理知识的应用更加广泛,从电冰箱、空调、电视机、洗衣机、电脑等大件到电饭锅、电灯、电话等小件全都离不开电。中国当今已成为汽车大国,汽车中的物理知识更多,从车体形状到发动机的每一个部件,再到车灯设计,以及车在路上的行动没有一处能够离开物理知识。而且随着汽车性能的改进,对尖端物理知识的应用要求更高,像倒车雷达、卫星定位、… …。
在学习电能和电功率时,笔者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冰箱已进入千家万户,打开电冰箱的门看一看,电冰箱门口的照明灯在什么时间亮?什么时候灭?再用耳朵贴在电冰箱的侧面听一听,在电冰箱的门关上后,电冰箱用来制冷的压缩机能否工作?猜想一下,电冰箱中的电动机和电灯泡是串联还是并联的?
2.已知某家用电冰箱的额定功率为120W。请问:
(1)电冰箱工作的时间是不连续的,若该电冰箱正常工作的总时间为6h,消耗电能是多少 ?
(2)电冰箱在使用时,实际功率不一定等于额定功率,怎样利用电能表和手表来测量电冰箱工作时的实际功率呢?简述测量方法。
(3)根据调查,电冰箱的霜过多会增加耗电量,请问电冰箱的霜是怎样形成的?要使电冰箱内少结霜,在使用电冰箱时应注意什么?(提出一条措施)
(4)电冰箱如何节约用电?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学生认识到冰箱处处皆物理,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
三、科研提趣
学习惯性定律时,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领域的科学家及相关事迹,学生搜集到了伽利略、牛顿,通过课堂展示交流,学生不仅认识到这两位巨星的非凡人生和伟大成就,而且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坚持真理方面都受到了熏陶。有的学生说我要做伽利略这样的人,有的说我要做牛顿这样的人,有的将牛顿的话“不花在研究上的时间都是损失”写在课本上科学,有的将此改写为“不花在学习上的时间都是损失”写为自己的座右铭。兴趣来了,精力集中了,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是未来的主人,立足当今,创造未来是他们的历史使命。结合神州系列升空,“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飞船的相继遨游太空,在全国上下振奋和鼓舞的时刻,笔者组织学生观看了相关的纪实片,并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宇航飞船上是什么感觉?初中学生在当时虽然有很多知识还没有学习,但这样的疑问却激发了学生向深层次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探究精神,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如学习杠杆时,受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一定大小的力可以移动任何重量的东西,如果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子,就可以撬动地球。”的启示,使学生认识到做科学要敢于想象,善于想象,放开思维,大胆前进,将兴趣转化为求知欲。
浓厚的兴趣是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将知识自然化、生活化、趣味化,学生就会将物理知识学好,进而用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