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的育人活动中,教师也能由此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与智能强项策略,将其与学习及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联系起来,利用原有兴趣、动机的迁移,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成就需要和学习兴趣。
⒉提供合适的榜样示范
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当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相仿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10]
优秀毕业生可以为中职生提供十分合适的榜样示范,以自身岗位成才、创业等事迹,激励学生热爱专业、立志成才,服务社会。优秀毕业生以自身的经验对中职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通过两种认知过程实现的。一是比较,即学生把自己与榜样进行比较,参考其表现,以判断自身的效能;二是信息获取,即学生从榜样的表现中学到了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或了解到解决问题的条件,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邀请成功的毕业生到校“传经送宝”,对优秀毕业生进行的访谈等途径都可以为中职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唤起他们的成就需要,激励他们在榜样力量和未来愿景的引领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引发具体行动。为提供有效的效能信息,应该注意所提供的榜样与大部分中职生的一致性程度要高;榜样的成就要真实可靠且难度适中,中职生经过努力也可以实现;榜样的成就能激起中职生模仿的积极性。因此,最好能为学生提供多个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榜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论文提纲格式。
㈢树立“人各有长”的智能观,主动建构掌握目标体系
成就目标是引发动机的重要原因,学习者的成就目标主要受其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对自己以住成功和失败经历原因所做的解释及情感因素影响而成。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学习者对能力的理解和认识起着重要作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中职生树立正确能力观提供了方向和理论依据。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形态,不同的强项和弱项。每个人的智能分布都不相同。”[11]“只要大脑没有受伤,如果有机会接触利于培养某种智能的环境和条件,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当学生树立了“人各有长”的智能观,则其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通过学习发展新的技能,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上策略,并力争通过努力来实现以自我为参照的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因而易引发更多的追求成功、关注过程的学习动机。这时他们所关注的就是学习的“掌握目标”(Dweck))而不再是“成绩目标”,他们将把任何当前的失败看成通往未来成功之路的一段小插曲,而不再自暴自弃。
职业学校引导中职生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是促进“掌握目标”形成的过程,是将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近期的小目标相结合,激发和调动中职生自觉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关键步骤。
⒈科学定位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中职生科学定位“大目标”——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进行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激发成就动机、获得成功体验,走向多元成才的重要条件。
弗鲁姆在他的“期望理论”中明确指出,人们只有在预期自己的行动有助于达到某种自己希望达到的目标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充分的激励,才会采取行动以到达这一预期的目标。他还给出了激励公式:F=V×E(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激发力量是个体所受激励的程度,效价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目标的重视程度,期望值是个体对某项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的估计。[12]
如何科学定位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是学习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去积极地建构对自己富有意义的理解,学习者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他或她自己积极地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的什么人呈现给他们的东西,因此,教师应指导和促进学生按自己的情况对新知识进行建构活动,应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和先备知识。[13]中职生定位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过程是在教师的促进和协助下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要科学定位富有激励作用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教师就应充分提供榜样成才的具体经验(如前所述),努力调动学生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智能结构和发展趋向、进行职业分析、正确把握就业形势,在此基础上由学生主动建构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这一过程正是一个“顺应”的过程或认知结构的变革或重组的过程。由中职生主动建构的这一成就目标将对其成就动机的激发起到重要作用。
⒉落实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
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定位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后,还要围绕其方向和目标对整个学习阶段如何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全过程规划,明确自己每年、每个学期甚至每周、每日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从而建立起适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标体系,并在教师的协助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对中职生来说,要特别强调“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维果斯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最佳教学”应根据学生所拥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以引导学生向着潜在的、最高的水平发展。只有在中职生能力范围之内,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才能有最佳的动机激发作用,而当目标实现时又能使学生获得效能信息策略,提升自我效能感。
㈣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成就动机分层训练
美国学者迈克里兰曾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低成就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取得了显著效果。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历时5至10天,有多个项目.主要教导低成就学生如何学习高成就者的思想及行动方式,并对未来的生活仔细思考和计划。[14]
针对直接阻障中职生多元成才的低成就动机水平、消极的归因模式、低自我概念等问题,职业学校有必要在新生一入学就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专题训练,及时引导以“失败者”心态步入职校的中职新生建立积极归因模式,增强自我效能感,积极塑造走向多元成才的个性品质。分层训练主要包括三个专题:
⒈归因训练
调查显示,中职生的低成就动机,“习得性无力感”等问题与他们失败后的不良心态和消极归因有着密切关系。积极的归因模式对于活动的成功或失败总是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这种归因方式可以增强成功期望和行为的动机,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消极的归因模式对于成功和失败总是归因于环境或运气,或者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这种归因方式会降低成功的期望和行为动机,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杜依可、阿布拉姆森在解释习得性无助感和帮助人消除无助感时都强调了正确的归因训练的作用。
归因训练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学生掌握归因技能,有意识地进行归因,逐渐改变不良的归因模式,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从而提高学习等活动的积极性论文提纲格式。归因训练的基本步骤包括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等。[15]应该强调的是,归因训练的目的是给学生积极的归因反馈,帮助学生寻找有积极意义的归因,而不一定是找学生成败的真正原因。同时,归因训练要与学习策略指导相结合。
⒉成就动机训练
很多研究证明,对成就动机进行训练是有效果的。它的直接效果表现为受过训练的学生对取得成就更为关心策略,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所追求的目标。它的间接效果是能够提高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成绩。成就动机训练对成就动机较低、学习成绩较差的中职生尤为有效。
成就动机训练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意识化(通过谈话和讨论使学生注意到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行为)→体验化(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及选择目标、行为策略等与成败的关系)→概念化(理解与成就动机有关的概念)、练习(重复体验化与概念化阶段)→迁移(将学到的行为策略应用到特殊的学习场合)→内化(取得成就的要求成为学生自身需要,学生自如运用所学的行为策略)。[16]
⒊自信心训练
本训练可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激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思想武器。训练的关键点在于帮助学生树立“人各有长”的智能观,协助其了解自己的智能结构与智能优势并引导学生自我肯定并互相认同,开发潜能,重塑自信心。训练方法可综合运用认知调整、故事启迪、团体讨论、情景设计、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
以上的各种训练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当部分中职生的问题已经发展了多年时,你不可能通过几次训练就迅速治愈他。他们更需要教师以耐心与坚持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反复训练,同时,具体训练必须同有效的自我监控行为指导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具体进步,体验到努力有效,学习成功,唤起积极的情感反应,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其与学习有关的自我效能感乃至整个自我观念,提高努力进取、目标明确的成就动机、成就行为其效果。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弱势群体”,中职生的多元成才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的公布为中职生多元成才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职业学校也在努力构建学生多元成才的学制体系,这些都为中职生走向多元成才创设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实践证明,当中职生的成就动机被充分激发,他们将产生自觉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主动发展,多元成才,职业学校将产生一大批“三百六十行”的状元。
参考文献:
[1]路海东主编:学校教育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6
[2]Langley S,WambachC,Brothen T,et al.Academic Achievement Motivation:Differences AmongUnderprepared Students
Taking a PSI GeneralPsychology Course[J].Research & Teaching in Developmental Education,2004,21(1):40-48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