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本真个人主义的历史考辨

时间:2016-03-27  作者:徐士青
同时,我们发现,个人主义长期的演变历史容易遮蔽人们观察的视线,是自身变得异常复杂庞大的重要原因。于是,在不同的历史境域里,个人主义往往被误解、曲解,失去其本真。可见,要真正理解个人主义,则必须恢复其本真。笔者以为,本真的个人主义包括以下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一)个人主义有着其先进与合理的一面

个人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被资产阶级当作批判宗教神学和专制主义的有力武器,新兴的资产阶级高举个性解放的大旗,把人们从宗教神学和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挺立了人的主体性精神,其积极意义是不可忽视的。而且,在以后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个人主义所强调的对个人权利的张扬和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催生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动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个人主义是有着其进步意义和社会价值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工具理性的膨胀,个人主义思潮的扩张,西方人不再崇尚清教徒式的勤奋节俭,开始追求物质的享受,使得人越来越堕落为自私自利的动物。

(二)个人主义并不等同于利己主义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的价值,坚持个人权利的不可侵犯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主义主张只享受权利,不承担责任。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要对自己的生命和行动负绝对的责任,例如萨特就强调个人承担责任的绝对性;强调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不能侵害他人的利益,例如康德就一再强调,不能只把把人当作手段,也应该当作目的。

但是随着工具理性的扩张和世俗化的加速,价值理性在人的生活世界中慢慢隐退,个人主义把人的权利削减为物质利益,由此,人存在的意义蜕变成为了在物质享受上的欲望诉求。而且一旦人们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就难免使人们漠视自我之外的事物,因此,它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生活的“狭隘化”和“平庸化”。于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世生活中,个人主义的张扬就难免落入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窠臼中。正如托克维尔所言:“个人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它使每个公民同其同胞大众隔离,同亲属和朋友疏远。因此,当每个公民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小社会后,他们就不管大社会而任其自行发展……个人主义首先会使公德的源泉干涸……久而久之,个人主义也会打击和破坏其他一切美德,最后沦为利己主义”可见,个人主义只是在发展中蜕变为利己主义,我们不能将个人主义简单的完全等同于利己主义。

(三)个人与社会并非截然对立

个人主义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人是完全平等的,社会乃是人们以自愿的契约方式组成的一个共同体,社会除了个体成员的权利之外,没有其它的权利可言。因此,个人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没有任何高于个人的价值,因此任何社会组织都不应该凌驾于个人之上,因此反对国家、社会和他人对个人行为的干预。

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主义主张个人与社会的截然对立,个人可以脱离社会而发展。相反,它也认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人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中的行动者,认为“我们惟有通过理解那些指向其他人并受其预期行为所指导的个人行动,方能达致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认为个人主义已经成为西方社会人们“心灵的习性”的贝拉也认为,个人只有在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实现自我,而且,一旦个人脱离社会,生活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结束语

个人主义作为西方核心的价值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贯穿于整个西方社会的历史当中,而且渗透到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心灵的习性”。通过对个人主义的历史考辨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个人主义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本真的个人主义的基本旨趣为:基于个人的自主性,维护个人的利益、尊严,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自我超越、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强调个人对自己的生命和行动承担绝对责任;认为个人在道义上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应被当作实现他人幸福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萨特著:《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2] 哈耶克著:《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第一版。
[3] 贝拉等著:《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翟宏彪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12月第一版。
[4] 查尔斯·泰勒著:《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中国编译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5] 欧阳谦著:《20世纪西方人学思想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6] 吴育林:《西方本真的个人主义及其现代嬗变的文化成因》,《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7] 姜方炳、徐士青:《现代性:出路抑或绝路——兼谈韦伯理性化思想的启示与限度》,《沧桑》2008年第4期。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看安乐死立法
下一篇论文:百年大会对“传教士问题”的集体反思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