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从传播“唯物史观”到建构“民生史观”—解析1920年代国民党人对唯物史观态度的转变轨迹

时间:2016-03-19  作者:王贵仁
[P802]按照“人类生活的程度,在文明生活进化中可以分作三级。第一级是需要。人生不得需要,固然不能生活,就是所得的需要不满足,也是不能充分生活,可说是半死半活。所以第一级的需要,是人类的生活不可少的”。第二级“叫做安适”,第三级是“奢侈”。[P364]孙中山说:“我们现在要解决民生问题,并不是要解决安适问题,也不是要解决奢侈问题,只要解决需要问题。这个需要问题,就是要全国四万万人都可以得衣食的需要,要四万万人都是丰衣足食”。[P365]

“民生”是历史重心是孙中山的创造。孙中山为什么要把“民生”确定为历史的重心呢?首先,他认为民生是社会进化的原因。他说“人类求生存是什么问题呢?就是民生问题”。[P817]“古今一切人类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为要求生存。人类因为要有不间断的生存,所以社会才有不停止的进化。所以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人类求生存,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P817] “人类求解决生存问题,才是社会进化的定律,才是历史的重心。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没有发明社会进化的定律,不是历史的重心” [P812]。其次,孙中山认为,西方自实业革命后,生产力发生大变动,机器占了人工,许多人失业,从而产生了社会问题即民生问题,并因此而出现力求解决这种社会问题的社会主义理论。按照他的理解,“社会主义的范围,是研究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问题,就是研究人民生计问题”。 [P835]再次,“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他说:“因为民生不遂,所以社会的文明不能发达,经济组织不能改良,和道德退步,以及发生种种不平的事情,像阶级斗争和工人痛苦,那些压迫,都是由于民生不遂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 [P835-836]

孙中山提出“民生”是历史重心,既是基于“民生”是社会进化的原因,又是因为“民生”是时下面临的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孙中山强调说,“民生就是政治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好像天空以内的重心—样。从前的社会主义,错认物质是历史的中心,所以有了种种纷乱”。“我们现在要解除社会问题中的纷乱,便要改正这种错误,再不可说物质问题是历史中的中心,要把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经济种种中心,都归之于民生问题,以民生为历史的中心。先把中心的民生问题研究清楚了,然后对于社会问题,才有解决的办法。” [P787]

孙中山是一位革命家而不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他的“民生”概念很不严密,他对“经济”、“物质”和“民生”这些概念的内涵都缺乏明确的界定。例如,唯物史观的“经济”和他所说的“民生”的差别究竟在那里?怎样证明前者“错误”而后者“正确”呢?他并未给出明确的论说。实际上,他的“民生”概念是与唯物史观有一定联系的。如他说:“吃饭是民生的第一重要问题,穿衣是民生的第二重要问题”。[P823]“做农的要生粮食,做工作要制器具,做商的要通有无,做士的要尽才知。大家都能各尽各的义务,大家自然可以得衣食住行的四种需要”。[P822]这些思想与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研究历史从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出发等思想是基本一致的。这也说明,孙中山的民生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在基本精神上是有相近之处的。孙中山从人的物质经济生活出发考察历史,有助于克服当时学者把唯物史观归结抽象的“经济决定论”的片面性。但民生史观强调的生活是人的生命体的生存,它强调的人是孤立的、个体的人,不是群体的、历史的、社会的人。从这一方面来说,孙中山走入了另一种片面与抽象。

孙中山不同意唯物史观主张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这也是当时对唯物史观的误解之一)。他说;“马克思认定要有阶级战争,社会才有进化;阶级战争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这是以阶级战争为因,社会进化为果”。 [P776]他指出:“马克思认定阶级战争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这便是倒果为因。因为马克思的学说,颠倒因果,本源不清楚.所以从他的学说出世之后,各国社会上所发生的事实,便与他的学说不合,有的时候并且相反”。 [P781]他说;“阶级战争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阶级战争是社会当进化的时候,所发生的一种病症,这种病症的原因,是人类不能生存。因为人类不能生存,所以这种病症的结果,便起战争”。 [P779]

二十年初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互助论热”,孙中山也不免受其影响,并试图用“互助论”来改造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孙中山说“人类初生以至于现在,天天都在奋斗之中”。 [P662]人类历史经历了“人同兽争”、“人同天争”、“人同人争”的三个时期。人类自产生以来,便是“在竞争中求生存”。 [P668] “天下事非以竞争不能进步。当此廿世纪,为优胜劣败生存竞争之世界,如政治工业商业种种,非竞争何以有进步?”[P342]在近代“大生产所得的利益,资本家独得大分,工人分得少分,所以工人和资本家的利益,常常相冲突。冲突之后,不能解决,便生出阶级战争”。 [P791]但社会生存的状态不是彼此利益对立的斗争,而是多数利益相调和的“互助”。 他说:“社会之所以有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不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有冲突。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就是为大多数谋利益。大多数有利益,社会才有进步”。 [P779]因此,孙中山把“互助”提升为人类自产生以来的基本进化原则,是人类的本性所决定的。他指出“斗争之性,乃动物性根之遗传于人类者,此种兽性当以早除之为妙也”。 [P365]孙中山承认这种斗争之性在人类发展的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他终究不是人类进化的根本动力,而互助是“人类进化的主动力” [P365]孙中山提出,人类只有根除野蛮性,真正“入文明之后,则天性所趋,己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向于互助之原则,以求达人类进化之目的矣”。 [P156]孙中山借助 “人性”来证明“互助”的正当性,用“兽性”来证明“斗争”的非正当性,颇能影响一些人。可是,孙中山没有回答,为什么几千年来人类历史总是充满了源于“兽性”的斗争,而缺少源于“人性”的互助呢?人类又怎样才能完全脱离“兽性”而归于“人性”呢?这是孙中山的理论弱点所在。

在唯物史观迅速传播,其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中国国民革命的影响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孙中山接触到唯物史观,并受唯物史观影响,在肯定唯物史观的前提下,提出民生史观思想。孙中山说“我们能够明白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再来解决社会问题,那才很容易。”[P371] 他提出民生史观的目的是从哲学角度建立起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观,取得对革命指导思想的话语主导权。孙中山并非反对唯物史观。他对马克思把“历史的中心”归为“物质”也给予了积极评价。他说“现在马克思发明物质是历史的中心,因为他的研究透彻,理由充足,所以从前许多反对社会主义的人,后来都变为赞成社会主义。如果是过细研究了马克思学说的人,更是信仰他”。 [P773-774]

孙中山对唯物史观的态度是诚恳的,他对唯物史观的的批评是出于建立国民党人的革命理论基础以解决中国革命实际社会问题的需要,并不包含反对共产党的意义。在国共合作初期,孙中山和一些国民党人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社会主义学说和唯物史观的理论。孙中山民生史观借鉴并体现了一些唯物史观思想,对唯物史观有批评但不拒绝,有矛盾但不对抗。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左传》看春秋时礼与法的斗争和分离
下一篇论文:从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看安乐死立法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