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在“李约瑟难题”之后读懂中国的科技精神-论文网

时间:2015-01-24  作者:肖秋剑

论文摘要:中国有没有科技精神?中国的科技精神在哪里?要探讨一个民族的科技创作能否构成一种精神,就需要将衡量的尺度标架在解答生命的、人生的全部意义这一历史主题之上来,由此才能寻出科技的真正精神在哪里。在古老的中国,科技正是生命武器,意图解决生命难题以维系生存之道,但它从来不会把这一武器指向别人,而是指向自己。这就是中国的科技精神。
论文关键词:李约瑟难题,中国,科技精神

诚如“李约瑟难题”解之多维与难,行文一开始就需面对一个难题:中国的科技创作能否构成一种精神?或者是:中国有没有科技精神?什么是中国的科技精神?中国的科技精神在哪里?甚至曾经被人质疑,也或迄今为止依然被人质疑的“中国古代是否有科技”都成为了这一难题正向解答的绊脚石。然而,历史传承的力量终究在淹没着一切为生存而忙碌的人们所不应该具有的怯弱和自卑,尤其在这一东方古国,所有的人文的与科技的造化都将其意义指向人生,并在历经风雨患难之后一同酿就出千年文明。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回顾历史并由此展望外来之时,古人传承给我们生命精进的那份从容依然在策人果敢前行,策我们坚定地去切近“和平”,去寻找“和谐”,去契机“和”的宇宙最高统一之大化精神。而当下这正闪烁耀眼光芒的一切延承历史的科技文明,依旧在散播着中国科技之于人生意义的卓越辉煌。

一、沿人文之路寻找中国的科技精神

古人一开始就赋予了中国古老科技丰富的人文情感,这全然是由特定生存环境下引发的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理解所决定,换句话来说,古老的中国科技在发生之初就渗透了古人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和思考。

科技是什么?科技的意义是什么?科技的精神又在哪里?在“和谐”这一新世纪的时代语境下,我们再也不能拿科技创作的风云突起和蓬勃生辉来去定义一个民族应有的科技精神,或者任何时代都不该如此盲目地去比较和结论,尤其置于这样一个远古的生命脆弱的懵懂年代。惟独生命,包括生命的消逝与浅尝苦难,最能启发人产生丰富的内心情感,并由此实现了在生命的焦虑意识下来探求生存之道的勇气,从而开始寻找新的生存武器。神农尝百草的民间故事兴许只是一个传说,但它正是这一探求生存武器的生命态度与“身体伦理”的道德价值的最好印证。所以,要探讨科技创作能否构成一种精神,就需要将衡量的尺度标架在解答生命的、人生的全部意义这一历史主题之上,由此才能寻出科技的真正精神来。在古老的中国,科技正是生命武器,意图解决生命难题以维系生存之道,但它从来不会把这一武器指向别人,而是指向自己。这就是中国的科技精神。

有不少学者曾经指出:“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拿来做鞭炮烟花娱乐,而欧洲人却用它来做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用来看风水,而欧洲人却用指南针来航海,发现新大陆。”[1]这一几近“格言式”的对比往往被当做闹剧来让“幽默的”中国历史“传唱”,孰不知,这个所谓的“幽默”,究竟是在嘲笑着谁?科技造化的功用和时代精神是从来不会让科技本身成为历史的“替罪羊”,何况科技的创作往往又都是发生地那样平朴和自然,以至我们任何违犯人类历史和谐进程的驾驭都成为了对科技本身的最大亵渎,甚至让历史从此不能消停在烟火之中,如此以来,有何科技精神可言?

当然,回答“中国的科技精神是什么?”这一问题远不该如此简单,暂且可以将其分为二维来解读,一是中国科技在解决生命与生存难题上(包括技术手段对应的精神领域)从来都不懈怠于彰显出精进态度,包括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一探索精神更是成为了现代文明的大手笔;二是中国科技若同中国人文一样在致力于通达宇宙的“和”的最高统一,“和”,依然是中国科技的审美品格。

“万物有灵”的意识存在是中国哲学的第一道灵光,从这个时候起,古人就开始了与自然的对话。关切自然,通达生命,在自然中寻找生存之道是科技生发的活水源头。“古代中国的天象记录堪称世界一绝,拥有一系列堪称世界之最的文献,早在4000年前就注意观测和记录天象。”[2]这是解读自然的伟大成就。非但如此,中国人文还赋予给了科技创新以丰富的生命情趣,让科技造化时时惠及给人身体的、甚至是精神的存在价值,而这一科技通达并赋歌精神境域的神话在今天还依然被视做为中华文明的奥秘。诚如古老的“占星术”和“相地术”,以及演变到后来的“风水”,这些都是古老文明的活化石。从《易经》到《山海经》,中国科技中有了地学,中国古人寻找出了生存法则,科技对话着生命、通达着宇宙。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位端着罗盘的风水师正穿梭在山林之间,寻找着生命宿地。这图景是朴素而祥和的。中国科技的创新和独到之处在于它在满足人类生存的身体需要的同时丰富了精神世界,譬如一部《山海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书的同时又是神话学和宗教学的经典著作,这一现象在中华文明史上举不胜举,在建筑学上体现的犹为突出。中国建筑主张天人合一,以人工巧夺天工,而“听天”这一建筑思想又让许多西方学者很难理解,例如位于首都北京的天坛和鸟巢,这是中国科技对人文的理解,对文明的传承,对“和”的契合。

中国古老哲学中的“致中和”思想赋予了中国科技创新“活”的灵魂。“‘致中和’不仅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原则,也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最高原则。中国古代的机械设计师们就是以达到‘和’与‘中和’为最完美的目标。”[3]中国科技史学者刘克明先生在论及中国古代机械设计中致中和思想及其方法的成功应用时举例到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群的设计者与制造者,履中蹈和,掌握天人,可见炎黄之裔善作多元综合——即‘致中和’思想的思维方式,也是‘致中和’思想在工程技术上应用成功的结果。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重提启蒙:理性主义的反叛_后现代哲学-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西方公平观的历史追溯_启蒙思想-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