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理性之所以走向了极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理性合理性的无限夸大,成为衡量一切知识的标准。但是理性的批判性则随着启蒙的发展而不断的不遗忘。人类的认识不可能穷尽,是在不断的发展中的知识,任何知识的确定性的假设只能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内,离开条件的知识是不会成立的。理性作为主体认识事物的能力,它本身具有主观性,主观性所确立的知识能否成立,那么就需要有实践去证明,是否合乎理性实际上应当是是否合乎实践。而理性之所以被夸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工具理性在实践中的巨大胜利使得理性成为了知识的标准而不是实践。但是实践的发展必然带来理性认识的不断进步,而这种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批判的作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批判旧有的知识,理性才是确定的。但是合理性的存在往往在逐步的削弱批判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启蒙运动自己所高举的理性的大旗最终也成为自身的桎梏,自己以前批判的东西现在却反过来吞噬自己。
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重新提出了启蒙,启蒙是全人类的事情。康德曾经提出过启蒙的定义,康德认为“启蒙是人类脱离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在于缺乏理智,而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自己立制的决心和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我招致的。Sapereaude(敢于知道)!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的座右铭。”[8]但是康德的定义过于强调了理性合理性的使用。所以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就认为,启蒙不应当被看作是合理性的任务,而是一种批判,对于历史存在的一种批判,拒绝启蒙的理性欺骗。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对理性的界限进行了界定,知识具有什么界限,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则是在探讨如何从这些条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而超越这些界限。启蒙的批判不是要寻求理性主义的普遍性,而是要建构主体,实现自我思想的主体性的存在,实现自我话语的“历史陈述”。合理性是存在历史的时空中的概念,只有现时的主体是现实的,这种现实的存在是批判性的。因此,后现代主义的启蒙就是反对工具理性,反对工具理性的普遍化的统治。霍克海默指出,启蒙已经成为了神话,并把自由变成了统治。“随着放弃以数学、机器、组织等物化形式报复忘记它的人们的思维,启蒙精神也丧失了自己的现实性。启蒙精神通过对一切个人进行教育,使未开化的整体得到了自由,作为统治力量支配事物并对存在和人们的意识发生作用。但是,真正的变革性的实践是取决于反对社会盲目僵化思想的理论的。……只有当目前的实践目的,表明是要达到的最远的目标,并且达到‘国王的暗探和献媚者弄不到丝毫消息’的地步,即统治的科学轻视的自然界被看成根源时,启蒙精神才自我完成,自我抛弃了。”[9]理性完全控制了社会的进程,理性的操纵价值、理性对人类和自然的统治都说明了这一点。,启蒙应当是使人摆脱其自我思想上的未成年状态,并且使主体的自我意识去支配、统治、对象化的事物;而现在理性的精神则以逻辑的、思辨的或分析的方式对人们本能的、先天的自我进行着一种貌似合理的统治。工具理性是主体性的自由丧失了,成为了工具和被统治的对象。工具理性的发展实际上是在不断的使自己具有合理性,并且迫使人们相信理性的合理性,其合理性不是建立在批判的基础上的而是压制人的思想。
总之,自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开始,启蒙就没有停息过,人们通过理性的启蒙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中摆脱出来,同时也陷入理性的泥潭,人的个性、自由、尊严以及对于人的价值等等全部成为普遍理性的一部分。非理性主义对于绝对理性的批判虽然使人们从独断的理性主义中走了出来,可同样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时理性主义的修正者们依然还是沿着理性主义的旧路再走。后现代哲学在才扛起启蒙的大旗,但这次不是要理性,而是要从理性的迷梦中摆脱出来,他们批判工具理性,揭露人的本真存在。启蒙已不再是理性的,而是对于理性合理性的探寻,人的自我的主体存在的真实性。理性不是单一的,而是标准性和批判性的,只有两者结合才是完整的。
参考文献
1 刘放桐等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第5页,第10页。
2 吕一民著,《法国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83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16页。
7 江怡,后现代视野中的现当代西方哲学,《河北学刊》2006(6),第48页。
8 美】詹姆斯·施密特编;徐向东、卢华萍译,《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M]上海人民出版社,第61页
9 霍克海默, 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 [M],重庆出版社,1990.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