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间接互惠与利他行为
特里维斯(Trivers博弈论,1971)在论证互惠利他行为时,提出了一个假想的例子。假设有人落水,在得不到援救的情况下,落水者被淹死的可能性是1/2,而跳下去救他的援救者淹死的可能性是1/20。假定援救者被淹死,落水者也难逃一死,而援救者活着,落水者总能得救。如果两个人只见面一次,那么为了别人的利益冒险显然是不值得的。但是如果落水者有朝一日投桃报李,那么对他们两人来说,为别人冒险都是有利的。他们都将死亡的可能性从1/2换成了1/10论文的格式。这个例子实际上就是上一节阐述的重复博弈导致合作结果的一个应用。
然而现实社会中人群的流动性很大,两个个体长期重复博弈的几率实际上是很小的[8](Boyd & Richerson,1988)。理查德·亚历山大(Richard Alexander,1987)在《道德体系生物学》一书中对人类的大规模合作提供了一种更合理的解释:助人者为受助者提供帮助,对这种恩惠的报答不一定来自受助者,而可能来源于被其他助人者帮助的其他受助者。他用“间接互惠”(indirect reciprocity)表示这种行为。图2分别是直接互惠和间接互惠的示意图:其中左图表示直接互惠,右图表示间接互惠,箭头表示帮助行为。
 
图2 直接互惠与间接互惠的示意图
同样,在间接互惠的情况下也存在背叛的诱惑,因为利他行为是需要成本的。如果一个人接受了别人的帮助而不付出,他自然可以得到更高的的效用水平,然而互惠的链条也会因此而断裂。因此声誉在间接互惠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亚历山大提出:“间接互惠是在有兴趣的观众(interested audience)在场情况下直接互惠的结果”(Alexander,1987),这些“有兴趣的观众”起着声誉评定的作用。正如图3所示博弈论,在社会网络中,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注视中,他的行为也通过“有兴趣的观众”的“小道消息”(gossip)传播到整个人群,从而建立起他的声誉。如果一个人总是接受帮助而不想付出,他必然会变得声名狼藉,从而再也无法得到别人的帮助;反之一个人如果经常帮助别人,那么他的声誉就较高,从而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图3 间接互惠与声誉的更新
资料来源:Martin A. Nowak & KarlSigmund, Evolution of indirect reciprocity, nature, 2005(10)
间接互惠理论为合作行为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而声誉在间接互惠过程中起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如果没有声誉的作用,在“劣币驱逐良币”机制的作用下,行为成本较高的利他者会逐渐被利己者取代。而由于声誉的存在,利他者和利己者可以被区分并给予不同的待遇,从而使互惠利他行为得以进化。在间接互惠理论中,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要记住其他个体的声誉得分,并根据它们的声誉得分决定自己的策略,这就对个体的认知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宾莫尔指出,在高等动物(如大猩猩)中也存在着一些间接互惠行为(Binmore, 1992)。而在较为原始的物种中(例如细菌),由于认知能力的欠缺导致间接互惠机制无法产生作用,从而限制了互惠利他行为的产生和进化。这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认知能力最发达的人类具有最高度的合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少安.经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合作”经济学构想——对创建“中国经济学”的思考[J]. 经济研究,2000(5):60—67。
2.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M],吴坚忠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4.Fehr etal, 2004, The Neural Basis of Altruistic Punishment[J], Science, Vol. 305, 27August.
5.FriedmanJ. A. Noncooperative Equilibrium for Supergame[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1(38):1-12.
6.Kreps,D., P. Milgrom, J. Roberts and R. Wilson, R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FinitelyRepeated Prisoners’ Dilemma[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2(27): 245-252.
7.Fudenberg,D., and E. Maskin. The Folk Theorem in Repeated Games with Discounting or withIncomplete Information[J], Econometrica, 1986(54): 533-554.
8.RobertTrivers. The Evolution of Reciprocal Altruism[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Biology.1971(46): 35-57.
9.Boyd R.,Richerson, P. J. The Evolution of Reciprocity in Sizable Groups[J]. Journal ofTheory Biology . 1988(132): 337-356.
10.Alexander,R D. The Biology of Moral Systems[M]. 1987. Aldine de Gruyter, New York.
11.Martin A.Nowak & Karl Sigmund, Evolution of indirect reciprocity[J], nature,2005(10)
12.DSWilson, GB Pollock, LA Dugatkin. Can Altruism Evolve in Purely ViscousPopulations? [J] Evolutionary Ecology, 1992(6):331-341.
13.Binmore KG. Fun and Games: a Text on Game Theory[M]. 1992, Heath and Co, Lexington,Massachussetts.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