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力不足的原因探析

时间:2011-04-18  作者:秩名
有的高校对新开的“概论课”尝试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期望增强课程吸引力。但就社会实践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来看,其实际效果不容乐观。据笔者调查,发现其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缺少目标要求、过程步骤和评价体系,且形式单一、随意性强。普遍做法是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布置几个问题,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写一篇小论文,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去查资料,在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提交撰写的小论文,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就该实践教学环节的流程来看,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最后是否提交了小论文这个结果,而对于学生在实践课时里是否在收集资料、进展程度如何、是否有疑难问题等缺少了解、监控、约束和解答。事后翻阅学生提交的小论文,发现很多学生都是直接从网络中下载打印现成的文章,其“成果”基本上没有学生自己的调查、分析和思考。这种重结果考核、轻过程监督的“放羊”似的实践教学在很多高校都或多或少存在。论文格式。笔者认为,忽视过程监督的实践教学根本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恰恰相反,助长了学生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心理,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做人与做事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

课程内容层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重复、相对滞后及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不够削弱了课程的吸引力

2004年3月下旬,中宣部、教育部成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调研领导小组,组织了将近9个月的大规模调研,调研结果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公共理论课的门数和课时比重偏多;在内容上各门课程之间有所交叉,与中学政治课重复较多;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都有自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质量不均衡等,已经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05方案”课程改革中,把原来的7门课程调整为4门课程,每门课程只编一本教材全国通用,并尽量使教材贴近现实、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当前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比如,“概论课”新教材的内容,一方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另一方面,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该门课程在教学体系设置上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界、学术界普遍反映是一本高质量的教材。尽管如此,仍有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反映,“概论课”新教材的可读性、可用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原来的《毛泽东思想概论》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门课整合为一门课程后,语言显得“干巴巴”的,主要是一些文件汇编式的结论性概括,赋予的现成结论太多,对社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关注得太少,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不够,留给学生思考并进行探索性求知的东西太少,再加之“概论课”的内容本身难以满足学生追求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需要。因此,教师如果不能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不能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贴近时代、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用理论科学分析、阐述、解决大学生所看、所感、所思及所经历的现实问题,而是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识记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用分数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概论课”的政治功能、教育功能是很难发挥出来的。其二,该教材内容上还是存在与中学政治课重复较多的问题。比如,高中《政治常识》中有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以及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论述。在大学阶段,“概论课”中又有该部分内容,且该部分内容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并没有扩展、加深。由于内容重复且内容本身吸引力不强,教师如果不能从多个维度深化上述内容的教学,那么,必然会造成学生“审美疲劳”,产生厌倦、抵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同时,从教育对象来看,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学习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普遍比较明显,过于关注个人定位、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及将来的就业去向,把主要精力大多用在有利于将来就业的专业课学习和外语水平的提高上,对学习“概论课”的有效需求不足。此时,如果“概论课”教师因循守旧,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性,不能结合变化的现实准确、恰当、科学的阐发,在课堂上讲授的东西与社会现实存在太大的反差就必然导致武东生教授所概括的 “一个假期颠覆一个学期”的现象:在课堂上,教师把一些道理阐述解释得很好,学生也能接受;可学生假期回家后,接触到社会现实的东西,就会发现这些理论和现实社会实际起作用的价值体系是相背离的。①与其这样,不如把实际情况告诉学生,让他们带着满腔义愤,更真实地认识社会。如果“概论课”教师只注重理论灌输、忽视释疑解惑和能力培养,只注重教学的政治性、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含量和知识的科学性、发展性、真理性供给不足,就必然加剧学生对“概论课”的困惑、厌倦、排斥甚至反感,大大削弱“概论课”的教学引力。

角色认知层面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期待与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认同存在角色伴侣错位

教育部社科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艺术,教师队伍如果不行,教材再好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清华大学的蔡乐苏老师认为,要上好思想政治课,必须具备两个基础:一是良好的现实社会环境,告诉学生真实的社会现实,使学生不至于太逆反;二是深厚的文化知识,使学生不至于受蒙蔽。②很多大学生也表示,他们听不听“概论课”,多半取决于任课老师讲得好不好。理论功底深厚、知识渊博、教学水平高、所选择的材料跟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切合、讲的有意思的老师,大家还是爱听;而一个水平一般的老师,自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见,提高“概论课”的实效性,教师因素尤为关键。“概论课”教师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道德修养的好坏、知识的多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门课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接受程度。尽管“概论课”内容比较枯燥,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没什么直接联系,但是有很多学生是从喜欢、欣赏、崇拜某个“概论课”教师教学所展现的丰富知识、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而慢慢喜欢上教师所承担的那门课程的。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高校课堂中的政治课教学浅议
下一篇论文: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