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将中国已发展起来的网络政治参与纳入法制轨道,就是要在尊重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基础上建立必要的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使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经常化、秩序化。” [6]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网络法制队伍建设,强化网络监管,通过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使个人和组织为自己的不负责言行付出更大代价,承担更多责任,以此来最大限度的保证网络政治参与的安全。同时还应该出台相应措施并鼓励广大网民共同参与监督,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2、加强技术创新,调控网络信息真实性和有效性
一切信息技术的发展,都不能妨碍人类自身的健康、基本权利和社会安全。[7]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措施,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培养先进的高素质网络技术人才。通过技术管理,审核和控制网络信息的发布,过滤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虚假消息,引导网络舆论向着利于政策发展和实施的方向前进,引领网络“水军”的舆论导向。同时,强化网络运营商的管理,加强对国外非法ISP,ICP内容的拦截,从技术层面上保证网络政治参与的安全有序运行。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强化政府与社会民众的直接和实时交流,以此增强政府与民众的互相信任,为政策的推行提供保障。
3、加大相关领域投入,缩小信息“贫富差距”
面对网络在普及过程中“东部快,西部慢,城市快,农村慢”的不平衡态势,政府应当加大在这些方面的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快信息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以此来加速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为网络政治参与打下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同时,国家还要鼓励相关从业人员向中西部和农村地区人群普及政治常识和基本的电脑技术、网络技术知识,消除“信息鸿沟”,进一步唤醒民众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意识,鼓励普通民众更多的参与国家政治,反映自己的心声,特别是通过网络参与各级政府的决策,进而提高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为政府决策提供必要的民意和舆论支撑。
4、引导网民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素质,教育公民形成健康的网络伦理
如果说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从外部保证网络政治参与的安全发展,属于“他律”的范畴,那么伦理道德约束则是具有更加广泛性和深刻性的内在行为规范,属于“自律”的范畴。从目前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年轻网民,特别是学生网民,依然是中国网络用户的主力军。因此,要引导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政治观,强化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发挥好网络舆论的导向作用,提倡理性地参与政治,引导网民树立网络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并且在全社会中构建一种符合法律规范
和社会道德的网络道德伦理体系,从而使网民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以积极地态度参政议政,有序的参与公共生活。
总而言之,网络政治参与虽然拥有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舆论动员和引导能力,但在一些方面还处于不规范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加以约束和规范。但是我们可以相信,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完善,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网络政治参与必将有力推动我国的政治民主化建设的进程,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关宏,胡雨春.政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57
[2]王水兴.网络问政:本质、意义及实现途径[J].廉政文化研究(ICAS)2010(2)
[3] [美]埃瑟·戴森. 2.0 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7
[4]张庆胜.关于网络参政及其弊端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0年8月上
[5]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89
[6] [7]李斌.网络参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M].2009,316,326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