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浅论美国独立后英帝国的瓦解与重建

时间:2013-07-10  作者:——
第二,工业革命的发展。

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迅速发展,工业革命使得社会生产力有了惊人的发展。英国迫切地需要将产品出口到别的国家和殖民地,英帝国的政策目标也由开拓殖民地、垄断殖民地的贸易转移到扩大在全世界的贸易。控制战略基地以此来保卫帝国贸易。而同时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壮大以及英国在海上的绝对优势的地位的确立,使得这个目标的实现有了保证。帝国的根基由重商主义开始向自由贸易转变。

工业革命的持续进行,又促使英国去寻找更多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这使得英国人认识到,不再需要对殖民地的贸易进行垄断,也不必对殖民地的原料进行保护,相反,为了使英国的工业品进入别国的殖民地市场,英国需要别的国家也实行自由贸易。于是,提出了“贸易优先于统治”的原则,这个原则构成了第二英帝国赖以安身立命的原则,在该原则的指导下,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控制了一个地域广阔、人口稠密的大国,并且在对待其他殖民地的关系上也获益颇多。

第三,人道主义运动的影响。

18世纪下叶,英国在经济上飞速发展的同时,在宗教文化领域,兴起了福音教育派以及随之而来的人道主义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公众道德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待帝国的责任心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对待附属国人民的问题,在国内已不再是无关紧要的事,这种观念的变化影响了帝国政策的制定。

第一英帝国本质上是商业帝国,它主要关心的是商业利润,而很少为殖民地人民考虑,对于奴隶和奴隶制,也很少同情。[11]人道主义运动则认为:所有的人必须对那些不幸的兄弟同情,理解,不论他们的人种,肤色如何。由于这种观念的变化,在英国人们开始考虑帝国的责任问题,一种新的帝国道德感在国内产生。他们认为帝国应该对它所统治的人民负责,为殖民地建立一个好的政府使大不列颠道德上的责任。[12]而这种新的帝国道德感的产生,既是英国调整其帝国政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第二英帝国与第一英帝国最根本的区别之一。

三、新机制在印度的实践及第二帝国的发展壮大

如果说上面论述的新机制的建立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它的实际操作价值还有待考证,那么,英国对印度殖民地政策的调整和管理,就成了检验这种新机制功效的理想试验地。历史的发展业已证明,刚刚站立起来的第二英帝国运用新的殖民统治机制,在这块殖民地的治理上是比较成功的。而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在英帝国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代表了第二英帝国初建时帝国发展的方向。

北美十三州的分离,使得英帝国的中心转移到了印度,这样“把印度作为对可能丢失的美洲殖民地的补偿,使得印度在人民感情中的地位日益增强。”[13]第一英帝国瓦解之后,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就成了首要议题,英国政府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东印度公司的敲诈勒索行为引起了人们广泛的不满,唤起了人们的责任感,人道主义者及民族主义者联合起来,要求采取果断补救措施。[14]在这种形势下,英国议会相继颁布了几项法令,通过此种途径来加强和改善帝国对印度的统治。

1773年,英国议会颁布了《调整法案》,这是英国议会插手印度事务的第一步行动。而在此以前,公司董事会对有关统治印度的决策是不过问的。

《调整法案》标志着英国首次将东印度公司置于议会控制之下,将印度殖民地事务由公司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法案所规定的设立孟加拉最高法院,其目的是为了取代腐败而又效率低下的加尔各答法庭,是为了强制执行法案,防止东印度公司职员滥用法律,给土著居民提供有效的保护。[15]它标志着英国议会对印度人民首次给予了关注。

但是,《调整法案》只是使英国政府限制了东印度公司,并未能控制公司。它也没有使公司董事会有效地控制公司职员,职员的种种腐败行为并没有消除,这要等到后来《印度法案》的出台,才解决了这个重大缺陷。

《印度法案》是第一英帝国瓦解后英国政府为拯救帝国所采取的重大行动。它结束了《调整法案》试验带来的灾难,将公司的政治行动置于英国政府政策指导之下,制止了东印度公司职员的腐败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印度法案》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国家对印度事务的控制。所谓国家控制印度事务,实际上就是用英国式的法律来限制东印度公司的不法行为和根除公司职员的腐败现象,制止不必要的战争,改善人民的处境,改变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形象,以保证英国获得更多的利润,使其在印度的统治更加稳固和持久。尽管这种政策的出发点仍是为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服务,但它毕竟在客观上有利于改善印度人民的悲惨处境,是一种崭新的殖民政策。这种殖民政策有助于运用英国政府的力量,惩治东印度公司职员的种种腐败行为,从而巩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与旧的重商主义殖民政策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英国政府对印度事务的真正控制正是通过1784年《印度法案》来实现的。它是继1773年《调整法案》后,英国政府采取的第二个行动。这样,通过1773年《调整法案》和1784年《印度法案》及以后的补充法案,英国形成了对印度事务双重权力中心统治机制,议会监督局规定政策方针,东印度公司董事会负责日常管理和任命官员,第一个中心高于第二个中心,但只能通过第二个中心起领导作用,这就是东印度公司和英国议会的共同管理机制。从此以后,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一切行为都在英国议会的控制之下,改变了旧的殖民统治体制下东印度公司为所欲为的局面。而且该法案禁止东印度公司主动挑起战争,规定严惩公司职员的腐败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制度上根除暴政,它试图给印度人民一个“好”的政府,英国也打起了关心“印度人民利益”的旗号,这是旧的殖民统治体制之下所没有的,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来临政治论文,开创了英帝国发展的新纪元。

新机制的全部内容在印度殖民地的实践虽然只是得到了部分的体现,但它旺盛的生命力已经露出了端倪。由此,我们也可以对第二英帝国新机制的功效窥一斑而见全貌。

到拿破仑战争结束时,新的帝国统治机制已经基本形成,从第一英帝国到第二英帝国的转变也基本完成。英国针对各个殖民地的不同情况,实行了迥异的统治方案。对英属北美诸殖民地及其在西印度旧的殖民地,英国在那里实行的是代议制政府,由殖民地自己管理自己,英国通过加强总督的权力,缩小殖民地议会的权力,实现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的控制。在这类殖民地中,非英裔居民的法律、宗教、语言、文化,均得以保留。而对于印度等土著殖民地,如上所述,英国则承担起对殖民地的义务,为殖民地建立起了良好的政府,用人道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惩治腐败、根除暴政、关心殖民地人民的利益,兴办教育,修筑铁路,促进了殖民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巩固了英国在这些殖民地的统治。也正因为在第一帝国解体之后英国政府采取了新的殖民政策,用新的帝国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第二英帝国才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使英国对殖民地的统治更加巩固。

新机制在第二英帝国发展的过程中,其本身还在不断地演进和发展,由此衍生出一些理念在处理殖民地尤其是新殖民地问题上更加进退有度,灵活自如。殖民地的用途更加多样性,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利益和军事力量方面,比如澳大利亚的拓殖只是为了安置流放犯。帝国也不再像先前那样患得患失,能够容忍一些殖民地的丧失。第二英帝国在对殖民地问题上的驾驭能力已显得自信从容、游刃有余。

在加强和改善已有殖民地统治的同时,新生的第二英帝国在殖民扩张道路上也继续向前推进,帝国的版图大幅度扩大。在亚洲,英国是最大的欧洲势力;在大洋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收入囊中;在非洲、加勒比海地区以及拉丁美洲,英国人的统治区域也在持续膨胀。世界各大洲都能看到英国殖民者的身影,越来越多的非欧人群被纳入到了英国人统治的范围。第二英帝国取得了比第一英帝国更为辉煌的成就。

结 语

1783年北美十三州的丧失曾使英帝国遭受重创,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困境。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谁能料想到这一事件竟成为帝国发展壮大的契机?英国政府痛定思痛,从中汲取教训,剔除了先前许多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并又建立起更为灵活、有效的行政机制,使得帝国在短短的时间内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从而完成了第一英帝国向第二英帝国转变过程——尽管这个过程经历了阵痛,且是以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丧失为前提的。新生的第二英帝国生机勃发,在殖民管理和殖民扩张上齐头并进,一路高歌,缔造了一个地域更为广阔、管理更为有效、内涵更加丰富、统治更加持久的大帝国,基本上确立了以后“日不落帝国”的雏形。而追本溯源,英国政府关于殖民地统治理论的调整是这一奇迹发生的关键所在和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J.H.Rose, A. D. Newton, E. A. Benians. The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 Vol. (l)[M] . The Old Empire from Beginningto 1783 [M], New York , 1929.
[2]J.H.Rose,A.P.Newton..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Vol.(2)[M].Cambridge,1940. [3]W. D. Hussy.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 1500---1961[M].Cambridge, 1963 .
[4]VincentT.Harlow. The Founding Of the Second British Empire,1763—1793,Vol.(2)New Continents and Changing Values [M]. Longman, 1964.
[5](美)R.C.西蒙斯.《美国早期史——从殖民地建立到独立》(中译本)[M]. 商务印书馆,1986. [6]黄绍湘. 《美国史纲》[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7]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中译本)(上)[M].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8]计秋枫,冯梁.《英国文化与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9]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0]高岱.《英国通史纲要》[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2.
[11]陈晓律,王苏琦,王君,袁满.《英帝国》[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国际政治经济学到全球政治经济学—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关系理论变迁
下一篇论文:试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文化对策—学习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文化反腐思想的体会-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