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金文中“㐱”字的写法“ ”,可以看出:金文中“㐱”字的左下方有些空虚,于是古人就在“㐱”的左下方加上“彡”,以使得整个字形看上去匀称、美观。因此,“㐱”字中的“彡”起初应该是一个填空记号,后来随着字形的发展变化,成为了一个别形记号,用来区别“ ”字和“㐱”字。
通过对小篆字形的分析,我们发现:考察别形记号应当用联系的方法,有很多字,单独看的时候,很难发现其中含有别形记号,但是当把两个或一组结构相近,字形相似的字放在一起考察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现别形记号的存在。
(三)指示记号
汉字中的一部分字可以作根字使用,其它很多字都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添加形符、声符和记号构成的,所谓添加记号就是为了“指点”要表示的含义。现代汉字中的指事字,就是通过在一个象形字或指事字上面添加指示记号创造出来的。这种记号既可以区别不同的字形,又可以准确表示字义,这种记号就是指示记号。小篆中的指示记号主要就是“·”。例如“刃”字,小篆中写作“ ”。《说文解字》:“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17]刀具的具体形状比较容易用象形的方法造出来,但是刀刃的部位就比较抽象,因此古人就在刀刃的位置上加上一点,指明要表示的是这一部分,由此造出了“刃”这个字。
“寸”字,小篆写作“ ”,《说文解字》:“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18]根据许慎的解释,在这个字中用点表示“人手却一寸动脉”的地方,指出“寸”就是这个位置。除了“寸”字以外,与“又”有关的一组字,如:“叉”字、“㕚”字等,都是用点作为指示记号的。
(四)代替记号
自然界中有很多事物,有时没办法用具体的文字表现,或者没有必要把他们的具体形状描述、表现出来,只需要用一个大致轮廓或是象征性的表现一下,这种情况下古人就用非常简单抽象的记号代替,我们把这种记号叫做代替记号。小篆中经常使用的代替记号主要有“·”、“–(或长横)”、“彡”和“ ”。
(1)用“·”的。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发现“·”是最常用的代替记号。例如:“桼”字,小篆写作“ ”,《说文解字》:“木汁可以䰍物,象形,桼如水滴而下。”[19]根据字义可知中间的两个点和下面的四个点都是用来代替水滴的代替记号。
“率”字,小篆写作“ ”,《说文解字》解释:“捕鸟毕也,象丝网,上下其杆栟也。”[20]中间的四个点应该就是捕到的鸟,是用来代替鸟的代替记号。
(2)以短横为代替记号的。例如:“血”字,小篆写作“ ”,许慎分析这个字的意义时说:“祭所薦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21]许慎认为“一”是象血的形状。其实把这个字和“皿”字(小篆中写作“ ”)比较,很明显这两个字的差别就在于那一横,有那一横的就是“血”字;没那一横的就是“皿”字。通过许慎对意义的解释知道血是祭祀的时候用的,而祭祀用的血一般都是装在器皿中的,这样一比较、分析可知“血”上的那一横实际是一个代替记号,代替的就是血。
除了用短横作代替记号之外,小篆中还有很多字是用长横来做代替记号的。比如:《说文·丂部》:“丂,气欲舒出,ㄅ上碍于一也。”[22]《说文·兮部》:“兮,语所稽也。从丂八,象气越于也。”[23]这些字,许慎都认为他们代表气息。
(3)用“彡”作代替记号的。古文字中经常是用“彡”来作为填空记号,加在整个字形的一边的,用作代替记号的,在小篆中使用的并不是很多。例如:“𦘔”字,小篆写作“ ”,《说文解字》:“聿饰也,从聿从彡。”[24]根据解释可以推知,在这个字中“彡”是代表“聿饰”的,因为饰物不容易用具体的形状来描述,因此,在“聿”的左下角标上一个“彡”来代替。
再比如“欠”字,在小篆中写作“ ”,分析字形可以看出,这个字的下面是一个人,许慎释为:“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25]人上面的“彡”就是人呼出的气,是用来代替“气从人上出的”。
(4)使用 作为代替记号的。“尒”小篆写作“ ”。《说文解字》:“词之必然也,从八︱八。八象气之分散。”[26]气之分散不容易用具体的形状来表现,因此就用 来代替,起到表现字义的作用。
“兮”在小篆中写作“ ”。《说文解字》:“语所稽也。从丂八,象气越于也。”[27]在这个字中用“ ”代替气越于也。
除了以上四种比较规则的代替记号之外,小篆中还有一些字,它们中也有记号成分的存在,但这些记号可能不那么规则,有规律可循,比如:“䰜”字,小篆写作“ ”,《说文解字》:“ 也,古文亦鬲字,象孰飪五味气上出也。”[28]根据许慎的解释,在这个字中,是用左右两条曲线来代替“五味气上出也”的。
以上简要讨论了一下记号在小篆中的使用,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记号具备双重功能,它们既能起到区别字形的作用,同时又能起到区别意义的功能。最典型的就体现在别形记号和指示记号上。例如: “聿”字和“𦘒”字中的短横、“㐱”字和“ ”字中的“彡”、 “刀”字和“刃”字中的那一点,在准确指明含义的同时又起到了别形记号的作用,把“刃”字和“刀”字区别开来。
三、小篆中的半记号字
在一个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构成的汉字中,如果其中一部分部件的意义、作用明确,而另一部分部件的意义和作用则不甚明了,那么这个字就是个半记号字。半记号字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形声字中的半记号字,它们中或者只是音符表音清晰,但义符却不能表意;或者只是义符表意准确,但音符却不能表音。另一类是会意字中的半记号字,它们中的一部分部件能准确表意,另一部分却不能表示字的意义。在小篆中已经出现了半记号字。例如“舒”字,《说文解字》解释“伸也,从舍从予,予亦声。”[29]很明显“予”有表音的功能,但“舍”的含义却不十分清楚,许慎也没有明确说明。《说文解字》:“舍:市居曰舍”[30],可见“舍”与“舒”的本义没有联系,因而“舒”是个半记号字。在《说文解字》所保留的小篆中半记号字的数量不是很多,经笔者分析,认为有八个,占全书收字总数的0.08553%。
四、小篆中的记号字
除了在整个字形中包含记号成分的汉字之外,还有一些汉字,它们的字形既不能表达它们本义,又不能表示读音,这样的字就是记号字。记号字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造字之初,人们将一些简单的象征符号硬性规定为文字,例如:“一、二、三,廿”等表示数字的文字;另一种记号字则是随着文字的发展逐渐出现的,它们起初可能并不是记号字,而是一个象形字或会意字,后来因为字形的简化和演变,象形字逐渐丧失了象形的意味;组成会意字的几个部件也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距离造字的时代已经久远,人们已经不能把这些变化了的象形字或会意字的形体和它们的意义以及声音联系起来,这样,这些字也就变成了记号字。在小篆中,大多数表示天干地支的字,和表示颜色以及方位的字都是记号字。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