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上古汉语同义词判定与使用的基本特征探究_析言

时间:2012-08-03  作者:段注,浑言,析言

论文导读::浑言”、又称“统言”、“散文”等。析言”又称“对言”、“对文”等。同物异名即两个名词所指事物实为同一事物。是训诂学中用来系联同义词的重要术语。
论文关键词:浑言,析言,名词,同义词
 

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它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国人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有很大帮助。自其问世以来直至清初,在我国文字学史上逐渐形成了以它为中心问题和学术基础的潮流,这个潮流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期达到了极盛。当然,期间也出现了许多集大成者,其中就有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段玉裁,其代表著作就是《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段注也是今人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词汇又是语言中与人类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最重要的建筑材料,故古今词汇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不同之处。我们在整理段注中训诂术语“浑言”、“析言”所系之词时,对这一点会有比较直观的认识。“浑言”、又称“统言”、“散文”等,“析言”又称“对言”、“对文”等,是训诂学中用来系联同义词的重要术语,我们在统计段注中“浑言”、“析言”术语所系名词时发现,古人在对待同义词的态度上与今人有所不同,下面我们选取几组比较有代表性的词加以分析,以探求古人在同义词的认定和使用上的基本类型,并简要分析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这方面存在不同的原因。

一、同物异名所形成的同义词

同物异名即两个名词所指事物实为同一事物,但由于某些外在的不同而有两个或多个名称,这些名词在古代往往被看作是同义词。例如:

菡萏、夫容 一下艸部:“萏,菡萏,扶渠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夫容。”段注:“此就华析言之也。《陈风》:‘有蒲菡萏。’《尔雅》、毛传皆曰:‘其华菡萏。’此统言之析言,不论其未发、已发也。屈原、宋玉言‘夫容’不言‘菡萏’,亦犹是也。许意菡之言含也,夫之言敷也,故分别之。高诱曰:‘其华曰夫容,其秀曰菡萏。’与许意合。华与秀散文则同,对文则别。”由许书和段注可知,二者实则是为同一个事物荷花所命名的,只是“菡萏”是指“未发”的荷花,“夫容”是指“已发”的荷花。二者所指一物,浑言不别;由于外部形态不同,析言有异。

膍胵、百叶 这两个词都指牛胃。四下肉部:“膍,牛百叶也。”段注:“鸡鸨皆有脾肶,谓胃也,即许所谓鸟膍胵也。……谓之百叶者,胃薄如叶,碎切之,故云百叶。未切为膍胵,既切则谓之脾析、谓之百叶也。……《广雅》云:‘百叶谓之膍胵论文提纲怎么写。’浑言之也。”由段注可知,“膍胵”、“百叶”均指牛胃;只是“膍胵”指外形完整“未切”的牛胃,“百叶”则指外形细碎“已切”的牛胃。

“菡萏”与“夫容”,它们所指本为一物,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不会为了同一个事物创造两个名字的,提到此物,人们会想到“荷花”,“夫容”也已少用,“菡萏”就更少见了。“膍胵”与“百叶”也一样,现在人们在表达牛的“胃”这一器官时,会先联想到“胃”这一器官,然后再加以限定为“牛”的“胃”。

这类词还有如盐/卤、郷/牗、枝/條、牙/齿、阖/扇等,它们的特点是所指之物实为一种东西,实则没有必要为同一个物体命两个名字。

二、同类异物所形成的同义词

同类异物即名词所指代的事物是同一类事物,故都有其共同之处,古人在此共同之处上,会把它们看作是同义词。这类词又有如下几种情况:

1. 外形相似

例如:

苏、荏 一下艸部:“荏,桂荏,苏也。”“苏,桂荏也。”段注:“‘苏,桂荏’,《释草》文。《内则》注曰:‘芗苏,荏之属也。’《方言》曰:‘苏,荏类。’是则析言之则‘苏’、‘荏’二物,统言则不别也。”由上我们可以看出,“苏”、“荏”所指代的是不同的两个事物,只是它们同属于草类,从而可以统言不别也,古人在使用时可以混用。

橘、柚 六上木部:“橘,橘果,出江南。”“橙,橘属。”“柚,条也,似橙而酢。”段注:“按:‘今橘、橙、柚三果析言,莫大于柚,莫酢于橙汁,而橙皮甘可食。《本草经》合橘柚为一条,浑言之也。”这三个词都表示树上所结的果实,虽都不是同一物,但外形很相似,因此古人也常常会对它们“浑言”运用。

这类词在段注里是很多的,比如槚/楸、萧/蒿、莙/藻、猴/蝯等,它们实为同一类的两个不同的事物,但古人对同类事物或者外形很相似的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如现代科学,故运用起来也比较宽泛,即使为异物,有时也可通用。

2.功用相同或相似

例如:

簦、笠 五上竹部:“笠,簦无柄也。”段注:“汪氏龙曰:‘笠本以御暑,亦可御雨。’故《良耜》传:‘笠所以御雨。’《无羊》传:‘蓑所以御雨,笠所以备暑。’《都人士》传:‘台所以御雨,笠所以御暑。’三传相合。”竹部:“簦,笠盖也。”段注:“笠而有柄如盖也,即今之雨伞。……按簦即亦谓之笠,浑言不别也。”这两个词都指古代以竹制成的御雨防暑的用器,“笠”即今天所说的竹笠、斗笠,“簦”即雨伞,由段注可知,“笠”与“簦”因为具有相同的功用,故有时用法上“浑言不别”,即可以当成同义词来通用。

箪、笥 五上竹部:“箪,笥也。”“笥,饭及衣之器也。”段注:“《礼记·曲礼》注曰:‘圆曰箪,方曰笥。’《礼经·士冠礼》注曰:‘隋方曰箧。’许曰:‘箪,笥也。’又匚部曰:‘匧,笥也。’许浑言之,郑别言之也。”这两个词都表示盛物的竹器,正因为二者用途相似,故古人往往不会细分,从而可以浑言通用。

这类词在段注中比例也很大,如有篦/梳、棚/栈、鐏/镦等,它们的特点是用途相同或相似,这类词使用起来有时会侧重于其相同点,故可以同义混用。

3.整体与部分

例如:

股、髀 四下肉部:“股,髀也。”段注:“骨部曰:‘髀,股外也。’言股则统髀,故曰‘髀也’。”四下骨部:“髀,股外也。”段注:“肉部曰:‘股,髀也。’浑言之。此曰:‘髀,股外也。’析言之。其义相足。”由段注可知,“股”指整个大腿;而“髀”则指大腿的外侧,只是大腿的一部分;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是古汉语中二者有时可以同义互训。

皮、革 三下皮部:“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段注:“剥,裂也,谓使皮与肉分裂也。云革者,析言则去毛曰革析言,统言则不别也。”三下革部:“革,兽皮治去其毛曰革论文提纲怎么写。”段注:“皮与革二字,对文则分别,如‘秋敛皮’、‘冬敛革’是也;散文则通用,如《司裘》之‘皮车’即革路,《诗·羔羊》传‘革犹皮也’是也。”由段注可知,析言之,“皮”指带毛的兽皮,“革”指去毛的兽皮,“革”实为“皮”的一部分;而浑言之,“皮”与“革”无别,可以通用。

这类词在段注中也有很多,如臀/尻、腨/胫、袪/袂等,整体与部分之间往往也可以同义互用,这点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存在的。

4. 同一物体的不同组成部分

例如:

肓、鬲 四下肉部:“肓,心下鬲上也。”段注:“《左传》:‘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贾逵、杜预皆曰:‘肓,鬲也。心下为膏。’按郑驳异义云:‘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贾侍中说‘肓,鬲也’,统言之;许云鬲上为肓者,析言之。鬲上肓,肓上膏,膏上心。”由段注可知,“肓”与“鬲”实为二物,只是因为它们同属人体的内部器官,且位置很接近,故古人往往会笼统起来说,因此二者才会形成同义通用的用法。

止、踵 八上人部:“企,举踵也。从人止。”段注:“止部曰:‘止为足。’《说文》无‘趾’,止即趾也。从人止,取人延竦之意。浑言之则足称止,析言则前止后踵。止鐏于前,则踵举于后矣。”可见,“止”即脚趾,“踵”即脚跟,二者都是“人足”的组成部分,故也会形成同义通用的用法。

这类词在段注中也是很常见的,比如脇/胠/膀、桴/栋、榦/桢等,即两个名词同属一个事物的不同组成部分,实则不是一个事物,但由于位置很接近,往往可以当成同义词来互用。

当然,段注中“浑言”、“析言”所系名词之间的同义关系远不止上面这几种,比如段注中“艸”与“木”、“饴”与“饧”、“瘉”与“病”等等,可以看出,上古汉语在同义词的使用上是很宽松的,我们在这里只是选几类很有代表性,且在段注“浑言”、“析言”术语所系之名词中占有比例比较大的词加以分析,从而对我们阅读古籍有所帮助,同时我们也深知,要想得出更有科学性的几轮还有待于进一步穷尽性分析。

三、原因浅析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析言,古人对于同义词的用法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是比较宽泛的,同时也不难发现,古人对同义名词的判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直观的视觉感受,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上古时期生产力的落后是其根本原因。正因为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所从事的生产实践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故对于事物的认识还局限于很简单、直观的感性层面上,从而对事物的认识还不是很科学。比如第一组词中,实为一物,只是因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或由于外力作用而变形等,所以它们所呈现出来的形状不同,据此人们会给一个事物冠以两个甚至更多的名字,从而形成了一组同义词。又如第五组词中,也是由于古代科学不发达,限制了人们的认识,所以才出现了不同事物却可以混为一说的现象。而在现代科学比较发达的情况下,人们的认识则更趋于理性,比如就植物这类来说,人们会分得很细很科学,像“橘”和“柚”,现在人们会很明确的知道它们二者是两种不同的水果。

当然,这也与语言自身的发展演变有关,古汉语词汇发展到现代汉语词汇,其最主要的变化是由单音词为主演变为以双音词为主,而单音词的抽象、概括能力远没有后来的复合词那么发达,故古汉语同义词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我们也期待进一步地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马景仑.段注训诂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
[4]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5]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6]孙雍长.训诂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7]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
[8]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9]苏新春.汉语词义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はず」和「わけ」的异同再考_结论及主张
下一篇论文: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谈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_两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语文教学论文
最新语文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