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咸宁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模式选择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大加入到了社区教育的行列中来,咸宁电大参与社区教育,是对形势变化的正确抉择,一方面有新意地开拓了社区学院的教学功能,另一方面也开辟了电大办学的新领域。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办学优势,笔者认为咸宁电大应从实际出发,有所作为和创新,可以尝试运用以下模式开展社区教育:
鉴于咸宁电大的系列办学优势,依托咸宁电大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以及强大的远程网络体系终身教育,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教育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建立咸宁社区大学,作为独立法人单位设置,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成为专门的办学实体。
咸宁社区大学可设于咸宁电大,负责全市社区教育的总体管理和教学指导。各区统称“咸宁社区大学(某某)社区学院”,依托咸宁电大分校开展教学;街道办事处和乡镇统称“咸宁社区大学(某某)社区学校”。社区或村统称“咸宁社区大学(某某)社区教学班”,自定学习地点,逐步构建四级办学的网络体系,让社区教育从零散无序走向系统有序,形成实体性、网络型的功能完备、上下协调的社区教育办学体系,构建功能齐全的社区教育体系。
(一)师资力量保障
社区大学的师资构成以电大师资力量为主,社会力量为辅的原则,注重引起专业机构等民间力量参与。由于社区教育的内容太过宽泛,任何一所学校包括电大都无法单独承担其全部教学内容。可喜的是,社会各类专业机构、专业公司、各领域的专才又确实需要一个展示自己、宣传自己、实现自己的平台,社区大学恰恰具备这一平台作用论文的格式。
借助电大人员队伍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专业从事社区教育人员和下属学校的考核制度,能有力、有效地推动社区学院工作的展开,并形成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同时可以借鉴电大的办学经验,对社区教育师资力量进行科学分组、合理使用,并努力创造条件给人员进修和培训等机会以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办学经费保障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社区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对政府的专项拨款,要做到先出成绩、后要经费,努力争取,但不等不靠,争取实现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同时开源节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创造条件与社会企业以及热心人士合作开展公益性教育活动弥补部分经费。
(三)教育项目保障
咸宁电大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已具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多形式的媒体资源优势,在某种程度上看社区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电大现有的教育资源满足当地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当然社区教育需要各领域、多形式的教学素材和模式,电大可以通过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居民的切实学习欲望,利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技术,组织人员进行文字、音像、网络媒体资源等本土化教材开发。同时依托电大优势终身教育,突出电大社区教育的自身特色,根据咸宁实际,设计一些有需求、有特色、有素材的教育项目,把社区教育纷繁复杂、内容宽泛的教学内容分项突破、渐次展开。比如可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公民普法教育,不定期开展诸如养生、美容等专题系列讲座等,依托电大触角,将社区教育延伸到农村、山区、老人、小孩等不同阶层、不同年级、不同学历的受众身边。
(四)组织机构保障
政府对社区教育实行全面领导和统筹,教育行政部门对社区教育的归口管理,咸宁电大全面负责社区教育活动全面执行;街道、乡镇作为基层社区单位,承担社区教育的组织发动工作。通过上下的共同努力,逐步建立起“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大学承办、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 同时结合社区教育开展情况,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社区教育基地,作为咸宁社区大学的下级办学点或合作机构,有意识地探索社会各类教育机构参与社区教育的机制,更好的分享资源,共享电大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