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思已经融入生命,但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是伟大的,而爱在生活中又时常会被人们所淡忘,为唤醒人们那沉寂的爱,我认为教育应倾注于爱心的教育,而作为幼儿,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幼儿的施教中,理应以爱是施教,以爱去爱护幼儿,以爱感化幼儿,让幼儿在爱的熏染下更好的理解爱,感受爱,学会爱,在爱的怀抱中健康成长。爱中包含对生活的追求,充满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能是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
论文关键词:幼儿,爱心,教育理念
一.园所教育以爱为主旋律
在一次见习中,一天早晨,我看到一个4岁女孩在花园里摘下一朵大玫瑰花,抓在手里,从容地往外走。当时我正想观看一下这这小女孩要做些什么,刚好一位老师看见了,她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走过去,弯下腰,亲切地问:“小朋友,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小女孩天真的回答,老师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从花园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女孩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看到这里,我心里一阵酸楚,眼泪立刻流了出来,它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爱的教育,我立刻顿悟到幼儿教育应该以爱作为主旋律而施教!在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则是过早、过多地给孩子们社会的规范幼儿,纪律的约束和强求一律的认同,一味地从成人的需要从发,“不该问”的不能问,“不该知道”的不能知道,“不该做”的不能做。这样教育的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对人性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的是同情与怜悯之心,缺乏的是爱与人文性。这种教育方式和理念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的。
在上面老师与幼儿的对话中,教师是以爱和关怀出发,融入儿童的世界,深入了解儿童摘花用意,从中即发现儿童天真烂漫的一面,又体察出儿童内心的真、善、美的情感。以爱施教亲切的接近幼儿,为我们更深入的认知幼儿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我认为这是幼儿教育的成功,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如果面对幼儿摘花,以常规的教育行为出发,不去观察和了解,站在成人思考的角度,孤立地看待这是幼儿的一种调皮、无知、破坏的一种行为,前去给幼儿是严厉的斥责、“谆谆教导”,那将给幼儿心灵带来怎样的伤害,无形间给孩子笼罩上了一层惊骇、怯弱的阴影!儿童天真中有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认知,行为中可以体现出他们是有判断的能力,儿童他们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时他们只是无法表达出来而已核心期刊。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敏锐而细微观察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幼儿的潜在能力与情感,让其在自然状态下无邪的发展。
在幼儿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的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实施,课外活动的开展都应坚持以爱为主线贯穿于教学过程。教师对幼儿的爱要广施,要惠及到每个幼儿,禁忌偏爱和独爱,幼儿接受教育过程中具有直觉的敏感性,教师一旦出现对某个幼儿特别的亲近,这会引起其他幼儿奇异的目光,内心会发出一种不能言语的猜疑“老师只喜欢某某,不喜欢我”长时间得不到老师的关爱,他们可能会出现孤立,打闹,不听老师的话等行为,这是幼儿内心的不平,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情感,有他们微弱的判断,这些往往是作为幼儿教师常会忽略的,也是幼儿不能跟上教师教学节奏的根源所在。教师给予幼儿的爱学要一种大爱而不是私爱,用教师的爱给幼儿温馨,亲切的感受,充分地饱含天真无邪的乐趣,在乐趣中去感受爱幼儿,理解爱,学会爱。以此达到以爱传爱的目的。孩子们都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教师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点,尊重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成功地表现自己,就会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从而促使幼儿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父母与幼儿间的互爱
记得肖川博士曾说:“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要让幼儿健康成长,家庭良好的教育环境必不可少,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持爱的教育理念是前提。爱是生命中的一缕阳光,能把心灵的冰霜融化;爱是春雨能滋润人们的心田;爱是人类美好道德的核心,人之为人岂能无爱。做为家长的如果自己孩子的教育如果缺乏爱,那注定你的还是的发展是残缺的。3—6岁,是个性倾向和道德情感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最佳阶段,作为家长应从小在孩子的心中播撒下爱父母、爱长辈、爱老师、爱同伴、爱幼儿园、爱家乡、爱祖国……的种子,在播撒这些爱的种子时,父母门必须给幼儿门足够的爱,这种爱不是“实爱”,不是溺爱,所谓“实爱”,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中,对他们的教育规划一定要以尊重幼儿的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为依据,切记不要以突显孩子有如何聪明,而大负荷的让幼儿学一些过早的知识,例如:大量的识字练习,书写过多的汉字,双语教学,这对孩子的教育是不切实际的,只会扼杀幼儿的天性,增加幼儿负荷量和压力,封杀了幼儿的童真,势必在今后的成长中影响他们思维的发展。
人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在家庭教育中应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儿。充分促进幼儿德、智、体的发展,这才是父母对幼儿真正的教育和爱。要想让幼儿全面发展,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这是很重要的。作为父母以身示范,以爱的教育融入、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引导和鼓励孩子们用观察的眼睛发现“身边的爱”,用细腻的心灵体验到“爱与被爱的快乐”,在感动了自己也感动别人的同时,接受了一次“爱的洗礼”,呼唤出孩子们人性深处的温馨、善良与纯洁。用父母对孩子的爱也让孩子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爱,懂得了爱,这是良性的教育,也是当今社会需求的教育核心期刊。在家庭教育中,要尽可能的从爱的理念出发,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给予幼儿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及自豪感,在孩子做得不足之时,多以爱之心给以引导幼儿,禁忌批评、指责。从中让他克服紧张、自卑的心理,逐渐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在孩子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中,蕴含着很多有教育价值的生活素材,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尊重和信任幼儿,走进孩子的生活中去寻找,就会发现生活中“爱的教育”素材是非常丰富、无处不在的。
三.社会大众的爱
幼儿是社会中的人,幼儿的发展成长离不开社会支撑,更需要社会的倾注。社会因素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它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社会对幼儿的教育的效果没有学校、家庭教育那么直接和明显,但社会因素对幼儿的发展却是不可或缺的力量。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环境、舆论、人们对待幼儿的态度等方面,想要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关怀,社会是幼儿获得认知的有力平台,利用好社会资源,提供丰富的认知材料和真切的生活环境,这能让幼儿设身处地地感受生活,提高其对生活中万物的认知水平。这是社会环境促进了幼儿认知能力上的提高,而社会人们对幼儿良好言语的引导思想的渲染,这则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幼儿,言、行、意、情、的发展,这是社会大众的爱,是无形的充满关爱的教育。以心持以爱的理念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人性而理智化的现代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