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工具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逻辑学等。”显然,潘懋元教授在这里已把大学英语的属性判定为工具课,且把它性质规范为“学生顺利地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或进行科学研究,掌握必要的学习与研究方法与手段而开设的课程”。事实上,关于大学英语的属性当为工具课,也较易为师生所接受。
大学英语的课程属性所以为工具课,主要是构成学生知识体系的客观需要。在今天,本科生从课堂教学获得的知识,主要应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两大类。公共基础知识的构成主要通过组成公共课的各门课程传授,它包括:基础理论(政治理论)课、通识课、工具课、方法课、选修课(全校性)和身心健康及人文素质修养等类课程;学科专业知识的构成主要通过组成学科专业课的各门课程及相关教学项目传授,它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科研指导(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实验研究)等类课程和教学项目。两类课程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架构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高校所以要按公共课和学科专业课设计和组织完成知识教学,目的是要有序地依照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等客观运行规律的认知,向学生传授已为实践所证实是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在高校,各类知识的传授应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专门型人才服务。为此,各门课程的知识传授过程,应讲求前后关联,主从有序,功能完备,互为因果,作用清晰,应切忌属性不明,传承无序,关系含混,项目短缺。也就是说,高校在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先安排开设组成公共课的各类课程,向学生传授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为学生铺垫基础理论知识架构;再通过开设组成不同学科专业的各类课程,向学生传授专业或方向类知识。如果不是这样,就可能因为学生的知识构成不关联、不连贯,甚而是不成体系,而弱化教师的课堂知识教学作用,降低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或弱化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这其中当然也应包括作为工具课的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所以当属工具课,原因是:首先,大学英语既非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也非构成某一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是用于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人际沟通的知识,是学生学习、研究、掌握和拓宽它国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手段。其次,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根本目的,不是要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而是要学会用英语作为沟通、交流和学习的工具。其三,教师讲授大学英语,目的是要使各学科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课内外的学习,掌握一门研习学科专业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利器。有学者认为:随着大学“英语课特点的变化即它逐渐成了一门特殊课程英语”,而不再适宜作为“工具课”。这一提法,从教师的单方面作为判断,似乎不无道理。然而,大学英语的根本作用是要服务培养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各类有用人才,并非培养英语专业类人才。为此,虽说现实社会对本科生英语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但大学英语教师在面对非外语专业的本科生时,仍应以工具课开设为宜。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认为:“二十一世纪里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本科生学好大学英语,目的就是“要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而不是研习某项基础知识或基础理论。与此同时,教师亦应认真把握课程教学的本质属性,坚持按照工具课的模式完成课堂教学。
为了解在校本科生对大学英语工具课属性的认同度,笔者等最近在大学生聚会的《校内网》上进行了一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属性”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大学英语的属性应为工具课的占70%,应为基础课的占9%,应为方法课的占7%,应为其它课程的占13%。这一结果说明,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对象的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工具课属性的判定是基本认同的。事实上,无论是学生把大学英语作为工具课来学,还是教师把大学英语作为工具课来教,对保证和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都是有益的。
在高校,明确大学英语的工具课属性是师生共同的事,只有教师明确了教什么、怎样教,学生认清了学什么、怎样学,才可能有效地实现教和学的统一,达到师生互动,发挥教学双方的自觉主动性。客观上,保证大学英语的工具课属性,需要高校建立从教材建设到教学管理保障等完整的工作机制。现实中,大学英语教师常在工作中感到这样、那样的掣肘,或是人力、物力资源的匮乏,原因是有关部门在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保障和激励措施等方面,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由此,为切实保证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保证本科学生完成这门课程学习的自觉积极主动性问题,除了要明确这门课程为工具课的属性外,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还应为此建立必要和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以利保证任课教师有效地传授知识,保证学生自觉掌握好这一工具,并学会把它自如地运用于现实和今后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昆. A study on motivational regulation of Chinese EFL college students [D]. 博士论文.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2 高吉利. 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状况分析综述[J]. 英语教学, 2005(1).
3 付英,李鉴, 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因素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10).
4 Dickinson L. Learner Autonomy 2 : learner Training for language Learning[M].Dublin: Authentik, 1992.
5 周燕,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OL]. 中国知网.
6 王土春, 徐嘉佳, 何继修. 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及激发策略研究[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
7 石永珍. 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报告[J].国外英语教学,2000(4).
8 胡杨,李杨. 论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教学应用意义[J]. 中国商界, 2008(7).
9 康洪君.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J]. 中国市场, 2007年第14期.
10 何晓东. 国内自主英语学习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 英语界, 2004(4).
11 霍金芝,蔡琰,邹艳,封卫娟,朱圣陶,徐萍,耿晓芳,张群,毛丹. 学习动机、智力和个性对学习成绩影响的交互作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7(6).
12 唐靓. Research on autonomous English learning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in terms of motivation and metacognition[D]. 硕士论文.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7.
13 王文平. 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与对策. 中国知网[OL], 2007(1).
14 王晓丽. 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及对策[J].绥化师专学报, 2001(9)
15 王艺,王拓诗. 非智力因素与大学生英语学习[J]. 考试周刊, 2007年第51期.
16 张涛,赵俊峰,祝振兵, 大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环境与大学生英语学习成就目标定向、英语学习观念的关系[OL]. 中国知网.
17 张玥,高越.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学习观念、学习策略实证研究[OL]. 中国知网.
18 邹建萍, 叶 萍. 影响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J]. 广西大学学报, 2007(12).
19 周玉曼. A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English major Postgraduates’ motivation and their English achievement[D]. 硕士论文.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6.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