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互评的过程能使学生意识到写作是与一个真实的与读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读者意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每两周给学生一个话题,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30分钟)写一篇作文(字书在120字以上),然后在学生写完之后,为了保证同伴互评的有效性,教师仍然是在课堂上给予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两两交换互评作文(每次选取不同的同伴)而且在针对不同的作文修改可以在修改之前给予指导。评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改正错误的词组,句法等语言知识。二,要给出整篇文章结构的缺点与不足的相关评语。在学生修改完之后,老师可以收取学生的作文和同伴给予的评语已进行监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了不定量的收集写作。至于每次收取的数量可以不一致, 教师可以收取全体学生的写作, 也可以交换着收取一部分学生的习作。目的是监督学生有没有认真地进行同伴互评。
同伴互评的写作教学法的优点毋庸置疑, 可是对于不认真评阅的学生老师应该及时指出,并端正学生对于互评的态度以保证互评的有效性。而且在互评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否则初次互评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哪些错误应该指出,哪些错误应该给予详细的改正,哪些属于语言知识的错误,哪些属于语篇结构的错误等等的现象会打击学生互评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具有针对性的在日常的教学中采取了翻译练习。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的转换过程。这种过程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言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活动小论文。加强翻译训练能克服或减少母语干扰,使英语表达更地道。所以作者也布置了好多翻译的作业。在翻译教学中,老师着重讲解了一些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分析句式结构,进行英汉对照和对比。如:1.句子结构、语序上的差异。同汉语相比,英语词序倒置现象较多。如“:Whata beautiful buildingit is!(多么漂亮的建筑啊!)”同时,英语的定语位置比较灵活,可前可后。并且汉语多用短句而英语多用长句。2.用词上的差异。汉语一个句子可以出现多套谓语动词,且动宾结构使用多; 而英语在不使用复合句和逻辑关联词的情况下则只用一个谓语动词。因此,英汉翻译时要进行词类转译,即将英语中的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等译为汉语的动词。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翻译教材中的经典部分,让学生能把它们从英语译成汉语,再抛开书本从汉语转到英语,然后对照原文,分析与原文的差异,注意英语语言所表达的不同。
三、语篇意识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在写过程中有很好的语篇意识,使学生作文的衔接连贯性比较好,老师在教学中应更加重视学生的英语语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语篇意识。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英美人士所写的优秀文章,在英语语篇的特色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地引导学生注重文章的结构,把划分文章的结构留给学生完成,老师检查, 比如让学生课后预习下一课,其中就有一项作业是课后划分文章的结构,老师在课堂上检查学生完成得情况,并且让学生辨别英文的语篇结构和中文的语篇结构。同时,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不是只停留在词义、句子的理解上,而应该从宏观上分析英语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到,语篇中的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是怎样通过表示“启”“、承”“、转”“、合”的逻辑关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于比较常用的,典型的语篇结构,可以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模仿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运用加以巩固。总之,不仅仅让学生看到单词、句子这样构成语篇的树木,同时也看到语篇整片的森林,以及树木构成森林的方式方法。通过模拟练习不仅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原文的妙语,并能大大加强他们的篇章意识,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造成语篇差异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 语言所属的文化差异。歌德说过:“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生活不仅是母语写作也是外语写作的源泉。学生只有将生活体验、感性认识和英语写作密切结合起来,写作时才能拥有源头活水, 才能迸发出创作的火花。学生的英语逻辑思维差致使其在英语写作中思想表达不清,这说明在教学中英美文化知识的介绍要加强,由此可见与人民紧密相连的文化确实和写作有着密切联系,二语写作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意识, 将文化背景的介绍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固定的主要摘要。
结论:
本文以语言迁移理论为理论基础探索对英语写作有效的教学方法。作者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使用者就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才能有着更接近以目标语为本族语人的思维方式,才能写出相对地道,合适的段落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外语教师,(一)要使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从主观上和客观上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使得学生大脑里储存足够的语言知识,当写作时碰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可以很随意的就能提取出来。(二)教师要在课堂中的教学或选取比较合适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多的文化信息。学生了解了所学语言的文化,加上脑海中足够的语言知识,就会有可能有能力地逐渐用目标语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三)在讲解课文和点评习作练习时要给学生多解释目标语的行文结构。
BIBLIOGRAPHY
Gass, S. &Selinker, L. (Eds). 1993. 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revised edi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Odlin, T.1986.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俞理明. 2004.《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闫敏敏. 国内近十年来外语写作教学法研究回顾[J] . 双语学习,2007年10月
杨素娟. 英语写作的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与文化干扰[A],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12月
韩冰. 同伴互评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功效———基于写作流利性、复杂性及准确性的实证研究[A],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年07 期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