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汲取能力不同,东、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所采取主要途径的实际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这将会进一步降低中西部地区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恶化市场环境,拉大其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我们看出,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既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同时也使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大,进而降低了居民整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减少了居民消费支出。
(三)财政分权、通货膨胀与居民消费
在地区政府间相互竞争的机制下,我国财政分权通过刺激政府的财政支出规模引起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膨胀,从而推动了通货膨胀水平的提高。另外,财政支出的过度分权化消弱了我国中央政府对总财政赤字和货币增长的控制能力,从而引起了通货膨胀水平的提高,这也得到了Beetsma等(2001)人的支持。由于通货膨胀的上升,居民的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居民消费水平的下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财政分权不仅对居民消费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在政府竞争机制存在的条件下,财政分权通过扭曲财政支出结构、拉大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加大通货膨胀预期间接的影响着我国居民消费。如果以上判断都得到印证,我们希望进一步了解的是财政分权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下面,我们建立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对上述判断和问题进行检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财政分权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文中除一年期存款利率数据出自历年《中国统计月报》外,其它经济指标均出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由于1998年,经国家批准,重庆市脱离四川成为直辖市,因此,重庆和四川两地1998年前的统计数据很难获得,最后整理的数据为29个省市自治区1995~2008年的面板数据,本文的样本期之所以选择1995年后,主要基于如下两个原因:一、我国财政分权的正式形成是从1994年推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后;二、在1996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后,居民消费水平才开始持续下降。
(一)实证模型及指标说明
笔者在参考已有文献,并结合凯恩斯的永久收入假说理论,建立如下面板分析模型:


其中:
表示被解释变量。即农村居民人均居民消费(Consumption,Con)的对数,这里以1995年为基期进行平减, 表示个体效应, 表示时间效应, 表示残差项。
表示财政分权(FiscalDecentralization,FD)的解释变量。对财政分权指标的建立主要有两种:一种指标是(Zhang和Zou,1998)等人所采用的,即采用下级政府的财政支出份额反映财政分权程度,而另一种是(Lin和liu,2000)等人所采用的自有收入的边际或平均增量指标。本文沿用(Zhang和Zou,1998)所采用的财政分权指标,即FD=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人均中央财政支出)。
表示其它控制变量。由于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为了控制其它影响因素,确保财政分权和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不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我们选取了其它的控制变量。
1.农村人均居民纯收入(Income,Inc)。根据国民经济恒等式,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因此,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当收入增加时居民消费水平将提高,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边际消费倾向降低,但是其消费水平仍处于上升趋势。数据经过平减并取自然对数处理。预计此项在模型中的系数为正。
2.通货膨胀(Inflation,Inf)。用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以1998年为基期进行处理后并取自然对数。从理论上讲,高的通货膨胀率将使名义利率升高,进而使居民的储蓄倾向升高,消费倾向下降。因此,预计此项在模型中的系数为负。
3.居民收入差距(IncomeGap,IG)。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降低了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进而减少了居民的消费。世界银行(WorldBank,1997)和林毅夫等(1998)均指出城乡收入差距能解释中国收入不平等的大半部分。因此,本文使用城乡收入差距度量居民收入差距水平,即IG=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乡村居民人均收入,预计此项在模型中的系数为负。
4.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Y)。根据生命周期假说,高的经济增长率由于可以提高居民的总收入水平,因此将提高我国居民的储蓄率,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因此,预期此项系数将为负。
5.人口结构(Demographic,Dem)。它表示我国各年龄段人口所占的份额。本文采用各地区人口抚养比来表征人口结构,人口抚养比=(14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老人)/14~65岁人口数。儿童和老年人是纯粹的消费者,因此其占劳动人数的比例越大,家庭承受的负担越大,整体消费水平将越低,相反越高。因此,预计此项的系数为负。
6.利息率(InterestRate,IR)。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