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东部发达地区推进城镇化进程实证研究-----以山东为例

时间:2013-05-22  作者:徐建华
3. 依托县城加快发展中等城市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率先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是东部沿海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目前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已基本完成了自南向北开放重点不断拓展的过程。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3个区域已经成为人口和城市相对集聚,经济相对发达且潜力较大的区域。由此,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山东省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省份,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在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山东省占26个,县域经济的快速膨胀是县城膨胀的强大经济基础。

二、山东省实施中等城市群战略的路径选择

实施中等城市群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应重点抓“三个结合”。

(一)把园区建设与城区建设结合起来,以园扩城

按照建设城市新区的思路建设园区,既可以有效扩大城市空间规模,又可以提升城市产业支撑能力,一举多得,这是近年来很多城市的一条重要发展经验。按建设城区的思路发展园区应当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以县城为中心布局园区。一个县可以有功能不同的多个园区,但除资源加工型和旅游开发型园区外,每个园区都应紧密依托县城。二是按照城市新区的标准规划园区。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要紧紧围绕中等城市发展战略,将园区的规划与县城的发展规划统一起来,融为一体。三是顺应形势发展及时整合园区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加快园区融合,发展带状经济、网状经济或环状经济,以此把中心城市与中等城市、中等城市与小城市、城市和乡村更加紧密地连为一体,从更高的起点上带动中等城市建设。

(二)把调整城乡布局结构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以产兴城

城镇化与产业发展有着内在互动关系,没有产业的支撑,城镇化就是无源之水。县城在向中等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迅速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在这方面应坚持如下三个原则:

一是充分借助外力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方的发展不仅在于自身拥有多少优势,更重要的在于能够调动和利用多少优势。与大城市比,县城自身发展优势是不足的,需要在借力、借势发展上深入研究、重点突破。具体到产业发展上,就是要紧紧抓住当前全球经济调整的机遇,走引进、联合、嫁接的路子,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县级市能够获得奇迹般的发展,主要走的是这条路子。作为县级市,大多有着地价、劳动力便宜的硬件环境,软环境近年也有较大改善。只要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降低外资进入的行政成本,境外产业就会由低到高逐渐跟进。

二是集中发展主导产业的原则。和大城市相比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县级城市在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不明显,所以,在产业选择上更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集中做大做强,形成区域经济的鲜明特色,切忌四面出击,力戒结构雷同。主导产业的选择主要应考虑两方面:一是产业的差异化,即要有特色、有市场前景、最能发挥比较优势、具有成长性;二是产业的关联性,产业的关联性强,就容易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城市竞争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产业集群。从世界范围看,通过产业集群带动经济腾飞是一个规律。如美国的“硅谷”、加利福尼亚的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的制鞋业都大大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国内看,浙江的区域特色产业区比较典型。它在全国起步最早、规模最大,有点像意大利的专业化产业区。这种区域性块状经济,具有高度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浙江产品质优价廉、款式新颖的竞争优势。

三是推动生产力布局从分散到集中的原则。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山东也不例外。如2008年山东城镇化率47.6%,工业化率51.8%,两者相差4.2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城市建设力度不够、扩展不快;另一方面说明,生产力特别是产业布局过散,没能形成聚集效应。目前,应采取有效手段,引导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向县城集中。企业进城一举两得,从企业自身看,可以获得一个加快膨胀发展的良好环境;从城镇化的角度讲,可以壮大城市的产业基础,加快城市发展步伐。

(三)把城市设施建设与资源整合结合起来,增强城市载体功能和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首先,县城应适应农村人口向县城转移的新形势,坚持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整个城市群、城镇体系的发展需要,主动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搞好与大城市、周边城市以及小城镇的设施对接,建立快速、高效“经济圈”、“通勤圈”。

其次,要注重现有资源的整合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增强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目前,重点应抓好教育资源的整合。农民的素质是影响城镇化的重要因素,所以,要让广大农民真正实现转移就业,还需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不断完善农民教育体系,真正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农民教育运行机制中国论文下载中心。要依托各类中专学校、技工学校及其它职校,积极探索“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储备”培训等培训模式,逐步建立起“先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促进农村劳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三、实施中等城市群战略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一)要用系统观念发展中等城市,正确处理发展中等城市与发展区域经济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关系

实施中等城市群战略不是孤立地发展中等城市,相反,中等城市只有紧紧依托整个区域经济特别是区域性的大城市,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把握好两点:一是中等城市要积极主动地承接大城市的扩散效应。区域经济开发理论和国内外的城市发展经验都表明,大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通过城市郊区化等方式,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派生出许多“卫星城”,进而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带”。如美国北至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的世界第一大“波士华城市带”,日本以东京为中心的“三湾一海”世界第二工业城市带,我国的长三角城市带等,都是大城市辐射带动的结果。目前山东省的绝大部分县城,一般都靠近一个或几个大城市,应自觉把自己摆到大城市的“卫星城”位置上,主动承接大城市的扩散效应,搞好基础设施和产业等方面的对接和分工合作,借势借力提升自己。二是中等城市的发展必须要体现特色。在县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深入开展城市特色研究,把产业特色与文化特色、传统特色与时代特色、自然特色与人文特色、地域性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特色竞争优势。

(二)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充分发挥体制、政策的推动作用

传统的政策、体制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实施中等城市群战略,必须从制度创新上切入,加大配套改革力度。从目前情况看,县城的空间规模和人口规模增长潜力较大,应当在创新制度上积极试点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率先突破:一是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尽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放开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各种限制。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三是深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打破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在政策上、制度上的界限,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重视搞好农民进城中介组织建设,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指导系统,及时掌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技能、就业愿望等信息,分析和预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形势和趋势,为搞好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搞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沟通,定期交流城市劳动力就业信息和农村劳动力择业信息,为指导农民进城就业提供依据。

(三)突破二元经济形态下形成的领导思路制约,实现从“县长”到“市长” 的根本转变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存在着简单的“地名城镇化”倾向,即大量“县”改成了“市”、大量的“乡”改成了“镇”,而领导方式和思维方式还没有随之相应转变。“市长”与“县长”的最大不同,就是应当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把研究城市问题摆上领导工作的中心位置,尤其应重视研究现代城市发展规律和理念,善于在城市经营中发展城市。城镇化不单是一个伴随着产业聚集而发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口接受现代文明熏陶而提高自身及社会群体素质的过程。城市领导者应当像抓城市物质面貌改观那样,抓好城市精神面貌的改观。按照转移农民先“转化”农民的思路,切实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更多的农民实现向市民的跨越。


参考文献:
1.山东统计年鉴2000--2008
2.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与规律冯治著人民出版社2004.4
3.城镇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刘传江郑凌云等著科学出版社2004.5
4.关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若干建议姚鸿明人民网2005年03月11日
5.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王梦奎冯井谢伏瞻主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3
6.山东省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任远联合早报2001年04月13日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上海市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分析_地理信息系统(GIS)
下一篇论文: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政府管理的困境与出路
毕业论文分类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法学毕业论文
相关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最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行政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