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4 北京市2005-2009年常住人口
地区
|
05年常住人口
|
06年常住人口
|
07年常住人口
|
08年常住人口
|
09年常住人口
|
全市
|
1538.0
|
1581.0
|
1633.0
|
1695.0
|
1755.0
|
首都功能核心区
|
205.2
|
206.1
|
206.9
|
208.3
|
211.1
|
东城区
|
54.9
|
55.1
|
55.2
|
55.3
|
56.3
|
西城区
|
66.0
|
66.6
|
66.5
|
67.3
|
68.1
|
崇文区
|
31.1
|
30.1
|
29.9
|
29.7
|
30.2
|
宣武区
|
53.2
|
54.3
|
55.3
|
56.0
|
56.5
|
城市功能拓展区
|
748.0
|
773.6
|
805.4
|
835.6
|
868.9
|
朝阳区
|
280.2
|
291.1
|
300.1
|
308.3
|
317.9
|
丰台区
|
156.8
|
161.6
|
169.3
|
175.3
|
182.3
|
石景山区
|
52.4
|
52.2
|
54.6
|
59.0
|
60.5
|
海淀区
|
258.6
|
268.7
|
281.4
|
293.0
|
308.2
|
城市发展新区
|
411.6
|
424.7
|
446.2
|
470.8
|
491.7
|
房山区
|
87.0
|
88.6
|
88.7
|
90.5
|
91.2
|
通州区
|
86.7
|
89.5
|
96.5
|
103.9
|
109.3
|
顺义区
|
71.1
|
71.8
|
73.2
|
72.5
|
73.2
|
昌平区
|
78.2
|
82.9
|
89.6
|
94.2
|
102.1
|
大兴区
|
88.6
|
91.9
|
97.8
|
109.7
|
115.9
|
生态涵养发展区
|
173.2
|
176.6
|
174.5
|
180.3
|
183.3
|
门头沟区
|
27.7
|
27.7
|
27.0
|
27.5
|
28.0
|
怀柔区
|
32.2
|
33.0
|
31.6
|
35.8
|
38.0
|
平谷区
|
41.4
|
42.3
|
42.4
|
42.6
|
42.7
|
密云县
|
43.9
|
45.0
|
44.9
|
45.7
|
45.8
|
延庆县
|
28.0
|
28.6
|
28.6
|
28.7
|
28.8
|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06-2009》
由于是以北京市内的动态分布为分析对象,因而ROXY指数中的加权平均以各区县中心到北京市中心的距离d为权重,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 为i地纬度, 为i地经度。经计算可得北京市在2006-2009年间的ROXY指数及其增减变化△ROXY,如表2-5所示:
表2-5 北京市2006-2009年间的ROXY指数
时期/年
|
2006-2007年
|
2008-2009年
|
ROXY
|
-45.20
|
-4.78
|
△ ROXY
|
|
-40.42
|
表2-5显示了2006-2009年间北京市人口的变化趋势,ROXY指数在均为负值,表示人口呈分散状态,△ROXY也为负值ROXY指数,说明人口呈加速分散状态。按照克拉森对城市化不同阶段的划分,以及川岛辰彦对人口动态形式的描述,即大都会内人口加速分离是郊区化的表现。当然,不能仅以2006-2009年ROXY单一的指标来判断北京市进入郊区化发展,需要进一步分析。
将北京市的18个区县看为离散的区域,通过ROXY指数分别考察2004-2009年5年间各个区域的人口动态过程,以此来看北京市各功能区人口的变化动态变化趋势。计算过程中,以各区县人口数为权重。经计算可得2004-2009年间各区县的ROXY指数及其变化(△ ROXY),计算结果如表2-6所示:
表2-6 北京市2004-2009年各区县ROXY指数
|
ROXY
|
△ ROXY
|
2004-2006年
|
2007-2009年
|
首都功能核心区
|
2.75
|
0.33
|
-2.42
|
东 城 区
|
2.56
|
0.68
|
-1.88
|
西 城 区
|
6.00
|
0.53
|
-5.47
|
崇 文 区
|
-24.00
|
0.70
|
24.70
|
宣 武 区
|
8.77
|
-0.34
|
-9.11
|
城市功能拓展区
|
-5.19
|
-0.14
|
5.04
|
朝 阳 区
|
-4.71
|
0.04
|
4.75
|
丰 台 区
|
-14.23
|
-0.86
|
13.36
|
石景山区
|
0.56
|
-0.94
|
-1.50
|
海 淀 区
|
-0.42
|
0.78
|
1.19
|
城市发展新区
|
-2.76
|
-0.89
|
1.86
|
房 山 区
|
0.20
|
0.52
|
0.32
|
通 州 区
|
-4.86
|
-4.84
|
0.02
|
顺 义 区
|
0.48
|
1.02
|
0.54
|
昌 平 区
|
3.19
|
1.73
|
-1.46
|
大 兴 区
|
-14.21
|
1.34
|
15.55
|
生态涵养发展区
|
1.78
|
2.83
|
1.05
|
门头沟区
|
0.00
|
2.62
|
2.62
|
怀 柔 区
|
17.54
|
37.45
|
19.91
|
平 谷 区
|
-12.63
|
0.01
|
12.64
|
密 云 县
|
3.88
|
0.45
|
-3.43
|
延 庆 县
|
2.80
|
0.04
|
-2.76
|
从表2-6可以看到,首都功能核心区的ROXY为正,人口仍呈集聚状态,但是△ ROXY为负,说明这种集聚状态已经开始减缓;城市功能拓展区的ROXY为负,说明该功能区人口不再大量的向首都功能核心区集聚;同样,城市发展新区的人口也减缓向外扩散;生态涵养发展区的ROXY指数为正,该功能区的人口向城区集聚,并且其△ ROXY为正,说明这种集聚形式仍呈加速状态。根据黄荣清教授研究指出,功能拓展区的人口密度、非农人口等指标显示该区域已经是市区而不是郊区了,所以,以城八区(包括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为城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为郊区来看,北京市的城区内还未完全完成城市化进程而进入郊区化ROXY指数,只是显示出人口功能核心区减速集聚,并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扩散的趋势。
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人口由市中心向外围区扩散的同时,郊区人口向外围区集中,部分郊区地域成为市区的组成部分论文网站。其结果,市区地域扩大,这个阶段是城市稳定期或城市的调整期。经过这个阶段,该城市的范围基本形成,其人口变动的特征是人口增长两头(中心区、郊区)低,中间(外围区)高,我国大部分中心城市现在处于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应该是城市化和郊区化的过渡时期。
3. 政策建议
随着《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颁布,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及人口调控政策具有明显的导向性,通过发展卫星城和产业布局调整,以及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等方法引导中心城人口合理向外疏散,以缓解中心城由于人口密度过大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数据中也显示出这种调整还是起到一定作用的,并且在多重作用力下,北京市人口有望在未来几年或是几十年中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人口也能够趋向外扩散,并且分布更为合理。
然而,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区需要足够的吸引力,才能够促使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其流动ROXY指数,完成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布局的调整。从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来看, 工业化程度是推进城市化进程重要基础。在工业化中期,工业化率基本上与城市化率是两条平行上升的曲线。发达国家的就业人口在三大产业之间的流动规律是:先通过工业吸收农业人口,人口的集中使城市化率提高;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之后,工业和农业劳动力再向第三产业流动。因此,第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对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集中和分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就目前北京市二、三产业的分布情况来看,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单位个数仅是首都功能核心区的3.53倍,期末从业人员仅为2.78倍;城市发展新区的单位个数仅是首都功能核心区的1.30倍,期末从业人员仅为1.02倍,而城市功能拓展区的面积是首都功能核心区的35.34倍,城市发展新区的面积是其的68.14倍。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发展新区还有很大的余地来发展建设第二、三产业,容纳和吸收更多的就业人口。如此悬殊的经济差距是造成人口向市中心涌入的重要原因,如果能够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布局的向外调整,缩短这种差距,相信是促进人口均衡分布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
(2)现代化的交通系统。交通系统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的流动,缩短资源交换的时间,减少地域结构带来的约束。下图3所示,是根据北京市1978-2009年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公共交通运营线路和轨道交通的长度计算的网络密度。可以看到,从1978年起公路的密度不断提高,2005年有一个大幅的提高,并且公交线路的密度也是在不断加大的,从1995年开始有一个大幅的提高,北京市的公路和公交线路的密度已经很高了,分别达到了1264.7米/平方公里和1127.2米/平方公里论文网站。但是相较于长途的网络密度如高速公路、公交轨道(地铁)、铁路等的密度都还非常低ROXY指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中心与其它功能区的联系,影响人口的流动。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发展轨道交通,才能够有效的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功能拓展区和发展新区流动。

图1-4
(3)大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及居住环境的拥挤恶化。如今,城市环境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空气污染、土质污染、水体污染、视觉污染、听觉污染;热岛效应加剧、交通堵塞加剧、资源短缺加剧;绿色空间减少、安全空间减少、人的活动空间减少。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生活成本、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这时候企业开始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进行转移,导致经济开始向其他地区扩散,人们也因不能负担昂贵的生活成本而向周边转移。
(4)北京新城文明的崛起。《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将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平谷、密云、延庆和门头沟规划为新城,新城是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中两个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承担疏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依托现有各城区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发达的健康新城。
综上所述,北京市的城市化已经发展到城市化与郊区化的过渡时期,由于发展进程和城市规划等多种原因的作用,人口开始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发展新区扩散,未来一段时间,随着北京市的城市建设,人口也将有望趋向于均衡化发展,缓解由于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膨胀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荣清.地域分析方法[M].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9
【2】《北京统计年鉴》,2005-2009
【3】刘云中、刘勇,《城市化道路的国际比较及启示》,中国城市发展http://www.chinacity.org.cn/csfz/fzzl/59671.html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