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安康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_对策建议

时间:2012-03-26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安康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安康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
论文关键词:农业劳动力,转移,调查研究,对策建议
 

一、安康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安康市辖9县1区,209个乡镇。全市总面积23529平方公里,山地面积21764平方公里,占92.5%。2004年末总人口29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50万人,城镇人口44万人。全市17-50岁农村适龄劳动力154.7万人,剩余劳动力73万人。2004年外出务工人员50.1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3.65万人,增长37.4%,外出从业人员占乡村劳动力资源的35.33%。近5年,全市累计劳务输出93.8万人次,实现36亿元。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额的60%来自外出务工。2005年劳务输出工作又有新发展,劳务输出规模达到45.5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17.2万人,组织培训11.6万人对策建议,实现就收入18亿元。

劳务输出成为安康农民增收、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2、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

近年来,围绕做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市县两级农业、劳动保障、统计等部门先后多次组织专题调研,采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历次调查的问卷调查情况,安康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劳动力转移主要流向省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

(一)60%的外出从业人员在东部地区务工

目前城乡及地区依然存在很大差别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由农村向城市流动。从流向来看,主要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据统计全国2004年外出务工人员的70%流向东部地区,安康转移的劳动力中流向东部地区为60.61%,中部地区为12.15%,西部地区为27.24%,具体情况见表一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表一:安康市外出从业人员地域构成(%)

 

 

 

2005年上半年

2004年

2003年

1、东部地区

60.95

60.61

59.82

2、中部地区

19.82

12.15

11.61

3、西部地区

19.23

27.24

28.57

(二)74%的人员流向省外

由于安康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西部贫困山区,故农业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流动距离相对较远,2004年外出劳动力中跨省流动(离开本省到外省务工)的农民工占外出务工农民工的74.3%,跨省流动的比例比全国高23.3个百分点,比西部平均值高20.8个百分点。

(三)七成以上外出从业人员在县级以上城市务工

从外出从业人员务工的地点看,2005年上半年在县级以上的城市务工的人员占71.9%。其中:在直辖市的占5.92%;在省会城市的占17.9%;在城级市的占35.8%;在县级市的占12.28%。

表二:安康市外出人员外出地域构成(%)

 

 

 

2005年上半年

2004年

2003年

1、直辖市

5.92

4.89

6.25

2、省会城市

17.9

16.48

19.11

3、地区级城市

35.8

34.36

37.14

4、县级市

12.28

20.81

15.18

5、建制镇

14.2

10.34

9.64

6、其他地区

13.9

13.12

12.68

第二,劳动力转移中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2004年外出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小学占29.89%,初中占56.56%,高中以上占11.9%分别比2003年增长3.5、3.7和0.3个百分点,外出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表三:安康市外出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构成(比重%)

 

 

 

2004年

2003年

不识字

1.65

2.14

小学

29.89

33.39

初中

56.56

52.86

高中

8.26

7.68

大专

2.79

3.21

大专以上

0.85

0.72

第三,外出务工劳动力主要依靠地缘、亲缘关系来启动和展开

劳动社会保障部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多数是通过居住在其它地区的亲友或者较早外出打工的同乡、亲友提供帮助进入某一地区的,还有一部分属于没有经过任何个人或机构组织介绍独自外出寻求就业机会。2004年外出务工人员中,通过政府组织和中介组织介绍的分别占1.82%和2.93%,其他95.25%的外出从业人员是经老乡亲友的介绍或带领下外出务工。

第四,转移后的劳动力大多在制造、采矿等市场经济主导的部门就业

从劳动力就业部门来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和商业餐饮是转移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以2004年为例,2004年安康地区外出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比重最大,占34.22%(比全国高3.92个百分点);其次是采矿业,占20.11%(比全国高18.31个百分点);建筑业占9.76%(比全国低9.4个百分点);居民服务业占8.38%(比全国低2.02个百分点)。从事制造业和采矿业的比重逐年上升,由2003年的41.97%,上升到2004年的54.33%,2005年上半年的60.97%。农业转移劳动力向这些行业集中主要是由于这些行业对非技术性劳动力有较大的需求量。除此之外,在城市就业的农业转移劳动力主要集中于市场主导型的经济部门对策建议,而那些政府主导型经济部门吸收的劳动力仍然非常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市场主导型经济部门对农业劳动力就业不采取歧视性做法,而政府主导型部门在使用农村劳动力方面仍然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表四:安康市外出从业人员从事主要行业(%)

 

 

 

2005年上半年

2004年

2003年

制造业

34.76

34.22

24.29

采矿业

26.18

20.11

17.68

建筑业

9.76

13.55

10.35

居民服务业

8.88

8.38

11.67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3.4

3.91

2.68

住宿和餐饮业

5.47

6.98

6.43

交通运输邮电业

1.63

1.4

0.54

第五,外出打工者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主

从性别上看,男性从业人员占67.18%,女性占32.72%,男性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2.64个百分点。

从年龄上看,外出从业人员以青壮年为主。其中,16—25岁的占50.84%,26—30岁的占16.34%,31—40岁的占21.51%,40岁以上的占11.31%。

表五:安康市外出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比重%)

 

 

 

2004年

2003年

16-25岁

50.84

49.64

26-30岁

16.34

17.14

31-40岁

21.51

20.89

41-50岁

10.61

11.25

50岁以上

0.7

1.08

二、安康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1、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论认为,只要城市收入水平高于乡村实际收入的30%,农村劳动力就必然会向城市流动。我国的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经济差距长期以来客观存在。据统计从1978年至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8472元,农村居民纯收入从133元增加到2 622元,但是同时收入差距也有所扩大。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比为2.6:1,基尼系数为0.25。2003年城乡收入差距从上年的3.11扩大到3.31或3.51,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1]。 如果考虑到农民的收入还要用于生产性投入,并且农民很少能获得城市居民那样的社会福利补贴。那么,实际收入差距有可能比这更大达到5:1甚至6:1。

从安康的现实来看,1999-2003年间安康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从1181元增长到1505元,年均增长率6.25%。不管是从全国来看还是从陕西省来看安康农民收入水平都比较低,收入差距比较大(2003年安康农民人均收入1505元,而同期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8472元,农民收入2622元,分别相差6967元和1117元)。面对这么大的收入差距,在不考虑就业概率单考虑外出打工成本与预期收入的情况下,向非农业就业转移是过剩农业劳动力做出的必然选择。

2、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致使耕地面积减少

1999年,国务院提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致使安康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论文参考文献格式。2000-2001年安康辖内紫阳、岚皋、平利、旬阳、白河5个县被国家列入退耕还林试点县,两年完成退耕还林39.8万亩,截止2004年底四年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80.54万亩对策建议,工程涉及十县区209个乡镇,1864个行政村,34.42万农户。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全市年平均耕地面积为426.02万亩,90年代减少到388.13万亩,年平均减少37.89万亩。2000年为338.79万亩,2001年为317.72万亩,2002年为299.15万亩,首次下降到300万亩以下,2003年为284万亩,每个农村人口平均1.15亩。

3、农民从农业中增加收入的潜力不可能太大

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条件和市场条件两个方面:从农业生产条件看,相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讲,耕地资源极其有限,农民无法从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获得更多收入(2003年安康耕地面积为284万亩,每个农村人口平均1.15亩,如果按小麦亩产1000斤每斤0.6元计算,那么种植小麦每亩收入不过600元,扣除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每亩实际收入可能只有300-400元);从农业市场条件看,农产品属需求缺乏弹性(0<Ed<1),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农民从产品价格提高中增加收入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要在非农业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就业机会以增加收入。

4、劳动力转移的效仿效应

据统计2003年安康外出打工者的年平均收入为农业劳动者收入的3倍即年收入4500元左右,己转移劳动力对待转移劳动力的效仿作用表现得特别明显,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年轻劳动力,特别是从学校刚毕业的学生,在心理大都对农业生产有较大的排斥力,农业收入低,靠农业难以较快改善生活。随着各种媒体、信息的介入,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产生强烈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而从事农业难以实现他们的愿望,于是出现求富心切的年轻人一味向外打工。

三、 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人口生存对土地的压力,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

对多数农村转移的劳动力来讲,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样,即使是那些主要劳动力己经转向从事非农业活动、非农收入己经成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家庭对策建议,虽然他们增加收入己经不在依赖于土地,也并不会轻易放弃所承包的土地,他们仍然将所承包的土地视为家庭所拥有的基本保障。土地对于这些家庭来讲,由收入功能转向保障功能会导致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家庭一般不会在土地上增加更多投入,他们只是重视是否拥有土地,种植的粮食只要够全家吃就行。这种情况对于安康这样的耕地资源十分稀缺的地区来讲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反思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国家视角\"
下一篇论文:安徽省农村卫生资源配置现状与对策研究_毕业论文ppt
毕业论文分类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法学毕业论文
相关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最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行政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