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反思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国家视角

时间:2012-03-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本文通过对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国家视角”和“人民视角”对比,检视当前北京市规划中存在违背居民生活逻辑,忽视局部知识,盲目崇拜技术,交通拥堵,城市设计注重几何美学与视觉秩序,忽略功能秩序,传统文化失落等问题,检视北京规划建设实践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提出北京的城市规划“回归人民生活的视角”,尊重生活的逻辑,注重地方性知识,将来自“民间视角”的意愿传递给决策者,从而构建一个有生气和活力的宜居城市。
论文关键词:城市规划,国家视角,人民视角

 

一.引言

生活在北京的普通市民大都有出行难,交通拥堵,生活不便,以及市民社会萎缩,社会联系疏离的感概。是什么造成了今天的境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北京近年来进入了一种加速的“超城市化”进程,但城市规划多为应变式的物质蓝图规划,难以适应和制约超城市突变中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是城市规划中的“国家视角”和“人民视角”的深刻冲突。

二、城市规划中的国家视角与人民视角

城市规划建设的“国家视角”是指在建设社会工程的过程中,国家的采取一种简单化、清晰化和标准化的方式,以便于国家对社会实施管理和控制等的一种宏大的极端现代主义视角。于此相反的是“人民视角”,面向人民日常生活,“以人为本”,强调过程、复杂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基于局部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演化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

表一、城市规划国家视角与人民视角的比较

 

 

国家视角

人民视角

对城市秩序的理解

注重视觉秩序

更重视功能秩序(经验秩序)

城市规划的目的

便于控制、管理,表现国家的权力

以人为本

对科技的态度

崇尚技术

技术的运用以人为尺度

城市美学

简单、功能单一、热爱几何图形

复杂化、多样化

街区形成方式

大规模规划设计和建设

渐进的零星的生成

城市与自然地关系

城市是自然的对立

城市是自然的一种形式

城市治理

单一中心权力管理

多中心自主治理

三、北京城市规划中的理性僭越与“国家视角”

现代北京作为政治家和建筑家理想的载体,他们对科学和技术进步以及自然对掌控有着强烈和固执的自信,他们试图改变居民的生活,从个人习惯和家庭组织,到社会生活、休闲与工作。他们忘记了城市的本质是什么,城市规划的初衷是什么,倾向于以视觉美学的观点来看理性的秩序。在这些主流规划大师的手中,“国家的视角”比比皆是。快速干道抽空了城市的精华,“摊大拼”似的环状道路分解着城市的肌理,奢华住宅区如同标本一样到处复制;商业中心只是标准化郊区连锁店的翻版。自然生长的人性空间变成了千篇一律的花园景观和无数个与市民无缘亲近的异国草坪。一轮又一轮的城市建设竞赛相互攀比着豪华气派。大规模的景观广场和“世纪大道”俯首皆是,泛滥成灾的大绿地蔓延成风,这些现代化规划和建设往往脱离里人民的日常生活,离大众的情感和宜居城市理念越来越远,正如雅各布所说,这不是对城市的改建而是对城市的洗劫[1]。

(一)权力和利益:极端现代主义的试验田

极端现代主义是一种信仰,关注“利益”与“权力”,其合法性借助于科学和技术的合法性。在他们看来,一个有效率、被理性地组织起来的城市是一个在几何学上显示出标准化和有秩序的城市。[2]他们忽略了真实的生活,和那些被当地居民所掌握的地方性知识,难以理解实用功能是一种秩序而非紊乱,试图用一种简单清晰地方式表达城市的结构。

1.清晰化和简单化的视角。设计者对人的需求无法加以科学的保障。正如雅各布所洞察的那样,几何学的整齐外表与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有效系统之间不一定存在对应关系。把追求事物的外表作为首要目的或主要内容,只会制造麻烦。[3](雅各布斯,2006:14)然而,时下的规划大师们却忘记了雅各布斯的忠告,北京的街头正在上演一幕幕这样的悲剧。为了迎合机动车运输,街道拓宽取值,以牺牲行人的利益换取交通的通畅;为了便于控制和管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拆毁古城墙,摧毁四合院和胡同,严重的破坏了传统的城市肌理;为了达到整齐和谐视觉效果,居民社区建筑如同标本制作术雷同复制,单调乏味。

图1北京西四环四季青桥外侧北部海淀招商大厦的商住楼宇

从四季青桥开始北上一直到海淀区发改委所在的海淀招商大厦。这一段楼宇死气沉沉。楼宇靠里是居民小区的楼房,仅靠居民小区就是写字楼,楼面街道被开辟为停车道,挤满了汽车。紧靠写字楼的是7车道的宽大马路。在海淀招商大楼对面,是一段废弃的铁路被围墙隔离着。除了水泥路面和零散的几个骑自行的人以外,没有任何东西。汽车和建筑物是这里的唯一的主人。这个建筑群就是北京街头对几何秩序和视觉美学的一个真实的写照。第一,建筑群按照直线的齐整排列,道路宽广平直,强调整体美学;第二,缺少街角,铲除一切阻碍直线几何美学的小商铺和摊贩,呈现令人目眩的清晰、简洁。第三,一律方盒子建筑,玻璃幕墙、白瓷砖或大理石贴面外墙,面貌单一,功能单调。

2.高科技迷恋。技术把整个北京都置于钢筋混泥土之上,遮蔽了我们对大自然的视线,并使我们的生存有赖于最大胆的最不可能的智力规划。以库哈斯的新央视大楼为例,这种对技术的迷恋忽略了人生活的逻辑。新央视大楼试图运用高科技改变单体建筑的单调,将两栋倾斜的大楼作为支柱,在悬空约180米处分别向外横挑数十米实现“空中对接”,形成“侧面S正面0”的奇特造型,但这种搭积木的双塔结构设计极不合理,超长悬挑是一个严重扭转不规则的造型,整体结构倾覆力矩超大导致基础设计难度极大。高楼层与金属表面幕墙造价高,日常的运行成本高,供水、供电、供气、消防和人流的垂直运输需要专门的设备和严密的系统化管理。而这种闭式的结构,室内温度靠中央空调系统调节,采光靠人工照明。这种拒绝阳光、新鲜空气,与室外四季变化、昼夜交替相隔离的结构,并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摩天大楼表达了一种炫耀,一种对技术的顶礼膜拜和极端现代主义。求大,求异,标志性建筑表现出对高技术的无限迷恋。这种迷恋还表现出对传统、历史和已旧风格的否定。

(二)传统文化的失落

浮躁年代,政绩、商业利益、市民的未来物质想象等共同构建对城市形象和经济繁荣的渴求。乌托邦理性至上主义者,推崇技术至上,试图建设一种强加于人的新秩序。推土机开进了老城区,保护区之外毕业论文ppt,成片的胡同、四合院被夷为平地。旧城原有的以故宫――皇城为中心的平缓开阔城市空间、中轴线的建筑精华地区面临威胁,过高的容积率堵塞了宜人的生活与观赏的空间,带来了城市交通日益窘迫和环境恶化,高楼和高架桥好像是增添了城市的现代文明,但事实上是中国城市文明瑰宝的蜕变,使北京沦为建筑“二手货”市场。[4]突兀的名建筑不断打破北京的城市规划,古风貌渐遭高楼大厦“凌迟”,“历史文化名城”变成“历史文化名块”,古都风貌不再完整,传统和民族文化的根基开始动摇。

1.四合院、胡同的消失。作为老北京的特色,四合院蕴含着中国式的长幼尊卑、礼法人伦是北京城血脉中的灵魂和历史的传承。然而,在这个物质财富的满足已成为新的生活秩序主轴的年代,四合院却在被无情的遗弃。据统计,方圆62.5平方公里的北京古城,占目前北京市1085平方公里规划市区面积的5.76%。在此区域内,四合院传统建筑风貌区和现代混合区的面积,仅占总量的43.7%;已成为道路、现代广场和面积占19.63%.2004年清华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古城内保留较完整的历史风貌空间,包括公园和水面在内,已不足15平方公里。严峻的形势已经证明了北京的历史名城文化保护已经面临极大的挑战。

2.现代建筑与历史割裂。科学艺术都是对过去的历史和知识的积累。然而,现代北京的街头,“由于忽视地方历史传统及需求,现代建筑在对人性的态度、形式的过分简化和空间的开敞等方面有意背离历史。”(罗杰.特兰西克,2008:60),我们不难发现某些设计大师们正在处心积虑地与过去决裂,每一个项目都试图创造一个印记。北京城的历史底蕴已经被一些混乱的、四不象的建筑涂抹得走了样。老城区的景观不见了,原地立起的高楼不中不洋。

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镜院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国家大剧院被深埋在水中就像一只井底之蛙。水下通道隔离了城市与群众,新建筑自行其是,与人民纪念堂和民族文化宫在体量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割断了空间层面和历史层面的延续性。历史与环境是建筑的两个方面,所以没有可以孤立的建筑;[5]而且无论多么伟大的建筑设计都无法摆脱其所在的区位的城市肌理的限制。[6]因此,缺乏场所感和历史感的国家大剧院是失败的。“鸟巢”的设计初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菱花隔断和冰花瓷器,但粗大的钢筋铸造出的庞大体量,割裂了这种传统与现代联系的设计理念,这种缺少人性化的,从地面直接通向天空的网状结构想要把置身于底下的人类包络其中,人类感到如此渺小和压抑。盘古大观更是一大败笔,龙的造型模糊不清,建筑顶部机械木讷,玻璃幕墙尽显奢华,“方格子”落入俗套。尽管致力于在现代建筑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值得令人敬佩的,但建筑的造型设计不是中国元素的直接瓶贴和机械化的简单堆砌。[7]

3.粗暴的旧城拆迁改造。“我们的经济和社会中没有哪一个部分像城市一样曾被这样有目的加以控制,以准确的达到我们正达到的状况:政府对城市给于了特殊的财政优惠,但结果却是如此程度的粗俗和单一”[8](雅克布斯:2006:5)被规划者的魔法点中的人们被随意推来搡去,被剥夺权利,甚至被迫迁离家园,仿佛是征服者底下的臣民(雅各布,2006)。一家家小商铺被无情的拆掉,一个个完整的社区被残酷的分割开来。与那些少得可怜的补偿相比,人们收获更多的是怀疑、怨恨和绝望。当我们看到那些耀眼的“钉子户”时还会觉得奇怪吗?那插在屋顶的红旗又是多么的孤独和悲哀。这一切我们又怎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被割裂的北京城贫乏而空洞,就像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说:“在新城和现代城市中……传统上体现城市人居环境的品质被破坏和被永远抛弃……其结果是城市中的节点(nodes)、路径(paths)和片区(districts)丧失了特征,城市的整体形象也荡然无存。伴随着传统城市结构的丧失,城市景观失去了作为整体延伸的作用,只是人工要素复杂系统中的剩余部分而已。[9]”

(三)理性僭越:多样性、活力和人性化缺失

城市的本质在于多样性,城市的活力来源于多样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用来满足不同人的多样而复杂的需求。正是那些远离城市真实生活的正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乌托邦的城市模式和机械的、单一功能导向的城市改造工程,毁掉了城市的多样性,扼杀了城市活力。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产业结构趋同背景下的行政地区垄断探析_反垄断法
下一篇论文:纪检部门在反腐倡廉过程中的三把剑-论文网
毕业论文分类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法学毕业论文
相关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最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行政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