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的影响评价―以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时间:2012-03-10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本文以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为例,就“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研究得出“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以来,提高了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大幅度减少了教育费用支出,劳动力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农牧民收入增加,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步伐加快,促进了民族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为进一步完善“两免一补”政策提出了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两免一补”,政策实施,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影响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是我国政府从2003年开始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中央财政负责提供免费教科书,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对尽快实现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解决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农村反贫困的一项重要举措。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省,有14个世居少数民族,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和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其中有少数民族人口429万,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62.9%。由于历史、文化、自然等多种原因,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贫困问题突出。截止2009年底,四川省有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个毕业论文格式,占四川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55.6%。四川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约135万人,占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的30%。近年来国家为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两免一补”政策是一项重要的举措。这项政策实施6年多来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起到了哪些作用,具体在哪些方面对贫困农户产生了影响,影响程度如何及怎样使政策更加完善,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二.“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对四川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的影响评价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投资是一种极为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它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增进个人和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学术期刊网。”[4]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有效形式,其实施必将对四川民族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就业能力的增强、收入的增加等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加快他们脱贫的步伐。

(一)贫困农户家长教育观念增强

家长的教育观念大概包括两方面:一是与家长培养子女的目标和终极目的有关,包括人才观(家长对什么是人才以及希望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看法)和生育观(家长培养教育子女的动机);二是与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的选择有关,包括儿童观(对儿童及其发展的认识)和教子观(对教育子女内容和方式的看法)。[5] 家长的教育观念指导和约束着他们的教养态度和行为,并通过教养态度和行为影响着子女的个性发展。同时,家长的教养观念自身也受到社会文化、家长自身的经历、家长的文化水平及其所学的文化知识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文化,它直接影响家长在教育上的价值取向,并在其教养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来。

影响评价图1 教育观念转变对贫困农户脱贫影响流程图

“两免一补”政策在四川民族地区实施后直接影响到贫困家庭家长的教育观念,贫困家庭家长都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学校读书,民族贫困地区适龄儿童享受到了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失学率降低、升学率提高。随着入学儿童的增多毕业论文格式,贫困家庭的整体文化程度得到提高,进而提高了劳动力素质,这样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从而帮助贫困农户加快反贫困的步伐。(见图1)

(二)小学、初中学生入学人数显著增加

2005年四川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共同制定了本年度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工作实施总体方案,“两免一补”总投入4.1亿元。在“两免一补”政策的驱动下,四川省民族贫困地区的小学入学人数由2004年的122395人上升到2005年的153826人,初中入学人数由56990人上升到78115人。(见图2)

影响评价

图2 2004年―2008年四川民族地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入学人数

资料来源:《四川省统计年鉴》,2005年―2009年

对比分析四川民族地区小学、初中、高中入学人数可知,小学入学人数、初中入学人数显著增多,但是高中入学人数增加并不明显,因为高中阶段不是义务教育,因此“两免一补”政策不覆盖高中阶段的教育,家庭困难的子女在完成小学、初中教育后迫于经济压力一般难以继续升学。

(三)贫困农户教育支出成本降低,可支配收入增加

四川民族地区在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以后,小学生每生减负约200元、初中生340左右元。按我国2004年公布的绝对贫困线农村人均年收入882元计算,分别相当于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的22.6%和38.5%;如果加上寄宿生生活补助费,这个比例还要提高,这对贫困家庭带来了直接经济影响。具体而言,“两免一补”资金按标准落实到贫困家庭,即直接承担了贫困家庭的教育支出,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又减少了贫困家庭的总支出毕业论文格式,使其可支配收入增加,这样就使得贫困家庭的低收入状况得以改善,有机会将这些多出的资金投入到其它经济活动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见表1和表2)

表1 2004年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上缴学费标准 单位:元/人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书本费 85 80 92 96 95 96 180 120 80

杂费 168 168 168 168 168 168 220 220 220

住宿费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合计 373 373 380 384 383 384 520 460 420

表2 2005年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补助标准 单位:元/人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免除书本费 70 70 70 70 70 70 140 140 140

免除杂费 168 168 168 168 168 168 220 220 220

补助生活费 280 280 280 280 280 280 280 280 280

合计 518 518 518 518 518 518 640 640 640

资料来源:《四川教育年鉴》,2004年―2005年

(四)绝对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

四川民族地区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凉山州为例,2004年四川省凉山州绝对贫困人口54.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4.6%,经过5年的反贫困,到2008年底,四川省凉山州的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到32.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为8.4%。(见图3)

影响评价

图3 2004年―2008年四川省凉山州绝对贫困人口及贫困发生率

资料来源:《四川省扶贫开发统计监测年表》,2004年―2008年

四川省凉山州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跟国家的扶贫政策投入是密不可分的,其中教育扶贫政策是最主要的部分。教育不仅能唤醒人们沉睡的需求意识,而且随着人们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使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激发起对新的生活(生活的水平、生活的质量、生活的方式等)的追求中国学术期刊网。同时,能提高人们对生活差距问题上的敏感度以及增强改变现状的决心,从而内在地产生一种新的进取精神,希望从根本上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6]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属于教育扶贫政策的一部分毕业论文格式,因此它在减少四川民族地区绝对贫困人口与降低贫困发生率方面起到了和大作用。

(五)劳动力转移人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高

教育是对人力资本的长效发展性投资,它具有社会和私人的双重效益。有研究表明,农户受教育程度与农户收入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7] “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后,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加快了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进而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图4 2008年四川省阿坝州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员受教育程度

资料来源:《四川农村年鉴》,2009年

如图4所示,2008年阿坝州全州输出农村劳动力8.2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4亿元,农村人均劳务收入435元。在全州输出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总输出人数的47%,初中文化程度占总输出人数的26%,小学文化程度占总输出人数的16%,文盲半文盲占总输出人数的11%。分析可知,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劳动力转移数量成正比。“两面一补”政策的实施提高了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了民族地区的劳动力素质,促进了劳动力转移。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增多,收入就会相应增加,有利于加快民族地区反贫困进程。

图5 四川民族地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影响其收入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四川扶贫开发统计检测年表》,2008年毕业论文格式,《中国农村贫困检测报告》,2008年

随着四川民族地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增高,人均全年总收入、工资性收入、外出务工收入都呈增长趋势,即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成正比。从长远意义上讲,“两免一补”政策实施有助于提高四川民族地区整体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有助于增加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人均全年纯收入,将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起到很大作用。(见图5)

三.结论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对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作用正在逐渐地显现,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在:一是减少了贫困家庭教育费用的支出,可支配收入增加,低收入状况有所改善。二是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状况有所改善,劳动者素质逐步提高。三是提高了贫困家庭劳动者从事本地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的就业能力,增加了收入,从而使贫困家庭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研究中发现,“两免一补”政策对民族贫困地区反贫困的积极正效应是显著的,但是其政策的实施还不够完善,影响了其效果的发挥,如何进一步完善“两免一补”政策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是对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所需配套资金主要由基层政府承担,而村贫困人口比例高的地区,贫困寄宿生的比例也较高。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地区的基层财政应承担的生活补助也更多,这一状况在四川民族大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中国学术期刊网。这些国家贫困县大都自然条件恶劣,又没有可利用资源毕业论文格式,生产条件差,经济基础都非常薄弱,要承担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所需专项资金压力很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多渠道筹措资金机制,同时要加强资金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截留、挪用。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论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_本科毕业论文格式
下一篇论文:“以知为本”的价值分配方式探幽―浅议我国当前的居民收入分配难题[①]
毕业论文分类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法学毕业论文
相关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最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行政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