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从“四对反义词”,谈欣赏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
论文关键词:从“四对反义词”,谈欣赏教学设计
首先,我想和大家说的是欣赏课的选题,这也是我们上欣赏课的前期工作,这里我用了一对反义词:生僻与熟知,老师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不同体裁不用类型的音乐欣赏课题,有的耳熟能详,有的却了解甚少,但是不一定你熟知的乐曲就能上得入情入境,生僻的曲子就会索然无味,草草了事,这里最关键的就取决于我们的耳朵,多听,多听,吴斌老师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中点评一课欣赏课时,他引用了一位美国大学教授的例子,我也搬来用一用:我拿到一首曲子的时候,首先是要熟悉它,在我准备决定开始上这个课的那天起,无论是吃饭、睡觉、走路的时候,我无时无刻不在听这首曲子,当把这首曲子听了上百遍之后,当这首曲子的任何一段响起我都能和着唱下去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段音乐最具有表现力的地方在哪里,我才知道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习这段音乐最有效。我想我们老师肯定也有同感,在没听几十遍之前,完全不知道这音乐是怎么回事,对音乐的理解只是表没有里,但听了无数遍之后,音乐会从我的内心中自然的流露出来,这时候的理解才是发自肺腑的。
宁波市音乐教研员黄老师说过:艺术音乐有别于其他音乐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艺术音乐一开始听大部分人都觉得不好听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不知道在描述什么,但是你多听多听,会觉得越来越好听,百听不厌,灵感也就会一触即发。其实道理和我们的美国大学教授一样,前期工作就要做到:一个字,听,两个字,多听。
二、案头工作:撷取与舍去
我这里指的案头工作,就是我们下笔的工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听曲上百遍,下笔是否真有神,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你会出现另一种极端,想法越来越多,资料越来越多,这个也想讲,那个也觉得该让学生知道,这个好像是重点,那个也是难点等等,各种方案各种设计涌上心头,千头万绪,不知道该怎么取舍,结果可能会导致教学预设重难点不突出,教学超时,顾此失彼,本末倒置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撷取与舍弃。
有位教师在备课《图兰朵与茉莉花》一课时,花了三四个小时,为求一个答案:歌剧《图兰朵》的选曲《东边升起月亮》是根据3235 6516 这个曲调还是335 6116 曲调?资料一,由沈阳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的学生写的文章,认为是335,不一定是权威,资料二,图兰朵的渊源,有个截图,在外国出版的旧报纸上,外国的旅行家将其搜集到的中国的音乐写在了五线谱上,是335,而不是3235,感觉有将近100年,但思前想后,怕引起争议,抓小辫子所以还是不再钻进去,决定舍去,我认为是理智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在撷取方面,选择聆听民歌《茉莉花》的环节上,这位教师选取了对比较明显的江苏和河北茉莉花,舍去了其中一首《茉莉花》,既抓住了教学重点也把握了教学的节奏,更为图兰朵的欣赏作了较好的铺垫。又如在分析对比江苏茉莉花和图兰朵中茉莉花的两个主题旋律的环节,教师在黑键上随意弹奏12356,让学生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中感受旋律的神奇与优美。
这些环节的撷取与舍去都是考验我们教师的预设能力,找准重点与难点,学会取舍。
三、实践工作:
1、有效与无效
前面两项工作的预期达成只是成功的一半,因为你对作品的理解和你的教学预设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展现,而出现的教学效果有两种:有效与无效,因为这里有个主体,那就是学生,老师们都会这样想一个问题,一首作品教师听了百遍后才能感受到音乐的内涵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才能哼唱,那在短短四十分钟里,我们的孩子能理解音乐吗?几年级的学生,怎样的生活经验,有多少信息储备量,需要怎样的引导与讲解,理解感悟音乐达到哪种程度等等,都是我们考虑的范围,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a)教师讲解:分为教师的讲述与教师的语言引导。其一教师的讲解必须是正确的,不能将错误的或者模棱两可的答案传达给学生。其二欣赏课中的语言引导最多的就是教师在提问后的再次追问,让学生有个问题先行,音乐充盈,追问跟进,思维碰撞的过程,自己理解音乐。
b)视频欣赏:我们较多采用的是与音乐作品相符的视频图像,且不说它有较强的视觉冲击,还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音乐作品,视频的精彩剪辑运用不仅为课堂增色不少,还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探求的学习欲望。
c)主题哼唱: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学唱乐曲主题,有利于学生在聆听中更好地把握主题的变化和重复,使学生的音乐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
d)图谱感知:小图谱,大作用。在欣赏教学中重视和强调视觉辅助材料是不可或缺的,将抽象的音乐用简明的图画、线条等方式表现出来,在强化学生音乐审美感受的同时还能提高音乐记忆效果,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e)体态律动:律动是走进音乐的另一种方式,体态律动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欣赏音乐,律动以即兴为主,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学生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f)多元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讨论是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平台,很多时候情感体验是一种个体行为,但如果能在体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也可以起到深化理解音乐的作用,同时也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g)文化承载: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其实音乐创作的背后有更多更多的话可以讲,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思想,如《蓝色多瑙河》、《1812序曲》、《沃尔塔瓦》《北京喜讯到边寨》、《春节序曲》《蓝色狂想曲》等这些好的音乐作品能真正的催人奋进,发人深省,深入人心,所以音乐欣赏既有感受、认知、体验的感性成分,也应该有理性的一角,通过教师对作品创作背景的深刻挖掘,音乐所承载的文化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极大推动力。
2、卷入与跳出
刚刚所讲到的是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实践成功的课例,但纵观我们的很多的公开课评优课不都是那么水到渠成,而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试教与研磨,所以说这个过程使我们很多老师很纠结很痛苦,两个或多个实践中有个调整,因为我们是本着一次比一次好的想法进行磨课的,这个过程我深刻地体会到一对反义词:卷入与跳出。所谓卷入,有两种,一种是过分依赖教参,唯书是从,当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不被理解,当教材所呈现的理念不被教师所领悟,机械地执行教材与运用教参,最终会使我们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得不偿失。第二种卷入是过分坚持自我,认为自己的设计已经很不错了不想再大动干戈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推倒重来。这样的卷入只会让我们的思维狭隘,钻牛角尖,所以这里我想说我们需要跳出,跳出原本的设计,跳出教参的束缚,这里我的一节《木偶的步态舞》让我记忆犹新,我看见书本画着学生的手指木偶,我用了50个画有木偶的手套,还设想它们去野外郊游,后来一试教效果不好,陈老师张老师都给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手套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设计也存在凭空想象牵强附会之嫌,于是我选择了“跳出”, 再设计中我通过动作猜谜导入新知——提问交流熟悉木偶特点——柯达伊手势进一步感知木偶形象——跟随音乐边哼唱边做木偶动作等手段,一系列的引导都是在过程中形成与实现的。经过一步步的有效引导,学生从观察到交流,从猜测到模仿,从哼唱到表现,都是一个投入再投入、提高再提高的过程,之后的A段、B段以及再现段的欣赏我也采取了学唱主题旋律、画画旋律线、引导想象和教师自己弹奏乐曲等多种有效手段进行了二次实践,没有手套,没有课件,我基本上了一节裸课,但是效果好多了,这个跳出的过程让我觉得在教学实践中用心去感悟,时时审视自己的教学,才能做到愤起悱发、以三隅反!
最后的结尾工作要做到及时反思,叶澜教授说过一句话: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名师,但写三年的反思可能成为名师。重要的是思考,实践过后能及时跟进自己的反思,在反思中前行,找差距找标杆,做一名有想法的年轻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