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演主人公
学习《杨树之歌》一文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是文中的大叶杨,说一说会唱些什么个人们听。学生们的表演欲望很强,一会儿工夫就想出了许多动听的歌词:小宝宝快长大,快为人们做贡献;老爷爷可真棒,是个下棋高手呢;老奶奶真开心,说的都是高兴事……学生们都乐意把自己变成大叶杨,所以,自然而然体会出了大叶杨的快乐、善良、无私。
2、表演与主人公有联系角色
学习《称象》一文时,我让学生扮演曹操,当看到儿子称出象的重量后,会说些什么。学生们的表演真可谓是到位,有学生学着曹操摸胡子的样子说到:“曹冲真是年少有为,连大臣们都想不出的办法,你都能想出来,好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学生其实是在与文中主人公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抒发自己的情感,也体现了对课文的理解。
3、表演与主人公对话的任意角色
在学习《我必须去》时,我让学生扮演爸爸、同学、老人们,这些不同角色分别与李丹对话。学生们在不同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充分体会了李丹的诚实、守信,从而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在表演中,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思考、感悟,把文中所表达的意思真正的化为了己有。因此,语文课堂成了师生互动、作者、读者交流、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的是一个个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
四、 整体感知文本,全面揭示主人公形象特征
阅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于阅读材料的感知往往是较为整体的。一篇文章读下来,总有一种感觉或印象特别清晰。为使整篇课文的阅读落到实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思考、交流,既要保证整体阅读的充分型和目的性,又要注意交流的宽泛型和针对性,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以学定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基点,也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在学习写人或写事的文章时,我会给学生留这样的预习作业: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读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会继续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碰撞,他们会在讨论中达成共识,找到共鸣。学生会更准确地把握文中语言,在文本中提炼信息,从而阅读能力中所要求的提取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形成解释的能力,合理使用信息作出评价的能力也在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在学习《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有学生说二小很狡猾,因为他骗了敌人,把他们带到了我们的埋伏圈。立刻有学生反驳道:“应该是聪明,不能是狡猾,狡猾是贬义词。”学生在谈论中,明白了词性,同时,也理解了二小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真正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想象、创作文本,让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活
想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的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想像是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想像深入到思维,才能有完整的创造思维。因此想像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正如须爱因斯担所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学习中,想像力欠缺的学生往往对文字的情景理解不具体、不深入,不易形成清晰、深刻的个性体验,而想像力丰富的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效果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大胆放手让学生加工创作文本,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彰显出自己的个性。
在学习《雨后》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训练:文中出现:“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你还可以说快乐得怎么样?这是进行得后补的练习。学生们的答案很丰富,大致可以归为三大类:(1)、仿照课文填写,如:快乐得好像天使一样、快乐的好像吃了蜜一样;(2)、补充上表情,如:快乐得眉飞色舞、快乐得笑容满面(3)、补充上动作,如:快乐得手舞足蹈、快乐得蹦了起来……然后,我又给他们出示:时间,谁,在哪,玩得怎么样。让学生把整句话说完整。整个练习内容,是对课文的整体概括,也是对文本内容的加工、创作,它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还发散了他们的思维,给他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因此,学生深深地体会出了课文中所表达出的快乐场面,再读课文时就自然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了,同时,也表达出了自己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以上几种方法是我对通过分析主人公形象,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课堂上的具体实践方法。实践中,我努力营造轻松活泼的气氛,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护和激励孩子的创新萌芽,立足于学生自身的独特个性和体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课题,尊重每个学生所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尊重学生别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它也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