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创新型作文
论文关键词:创新型作文
从实际情况看,中学生写作常出现以下问题:
1、题材狭小。内容多为老生常谈的旧闻,没有新鲜的材料。
2、立意陈旧。许多作文主题千篇一律,没有个性,无真情实感,无自己独到的见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3、构思呆板。不少人注重模仿范文,沿袭老套路,构思公式化,没有新意。
4、手法单一。平时较多练习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写法,而最具创新特点的想象、联想能力练的很少。
那么,如何在作文中创新呢?
一、选材创新
陆机云:“文章最忌百家衣。”这就需要在写作时筛去人云亦云、老生常谈的大路货,围绕中心选择别人未写过的新鲜材料。因为人们都喜欢新颖别致的东西,别人尚未分析、例证 过的材料,往往使人耳目一新。有了好的材料,就犹如巧妇手中米,高厨刀下菜。获取新鲜材料的途径大致有三:
1、深入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平时生活中要多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多参加社会实践,观察和感受生活,捕捉、收集鲜活的写作素材,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尤其关注当今社会中热点焦点问题,在经过充分地分析、比较、综合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思维定式,言他人所未言,发他人所未发,展示新鲜的材料内容。
例如写以〈〈关心〉〉为话题的作文,不少人写生病或遇困难时,同学、老师、家长如何关心自己。这些材料有教育意义,但类似这样的材料别人都已写过,因此材料本身很难吸引读者。而有位学生把目光移到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上 ——“看奥运”。写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妈妈对体育消息那样关注,球迷爸爸在电视机前显示出孩子般的失态表现,左邻右舍人们言行情态,展示了一位位普通中国人、一个个普通家庭对奥运的极大关心,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之心。这样的选材是新鲜的,读来感到真实、亲切。因此,不从生活出发,不注意观察,是不会取到好的题材的。
2、加强阅读。中学生生活范围较小,直接经历不多 ,这可以用阅读来补充。因为阅读也是经历,读别人的经历,成为自己间接的经历。我们可以从报刊、电视、电脑网络上了解材料,回味古代社会生活景况,感受现代生活气息,领略海外生活画面,想象未来生活情景,博览广见,占有外来素材,为选材创新打好基础。例如写〈〈思想解放需要胆量〉〉,一般的选材是引古今中外改革家、维新者作例证。而有人选在阅读中记下的西红柿可以作为食用之佳果的发展过程来说明:西红柿原生在秘鲁的森林,被人称为“狼桃”,当作观赏物。16世纪英国人带回一个给英国女王,从此成禁果而在花园观赏。后来法国一画家冒生命危险品尝一个,它才冲出花园,跳进菜园,上了餐桌。世上有许多美好的事物长在禁区,我们要有敢于闯禁区、尝禁果的胆量,大胆解放思想,冲破传统观念束缚,不怕失败甚至献身。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这样的材料是很难得到的。
3、多记多想。要将自己了解到的素材记在本上,记在自己头脑中,形成自己的材料库,作文时才能灵活运用。
丰富的材料是写好作文的源泉,是作者寄托真情实感的载体,更是创新意识的根基,它将为我们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
二.立意创新
“意犹帅也。”它是文章的中心和灵魂,意立得新与否,直接影响文章的质量。立意要新,思维必须有独立性、深刻性、灵活性,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
如何才能从“人人心中有”的材料中,挖掘出“人人笔下无”的主题来呢?
1、敢于换角度。突破旧思路,大胆地标新立异。生活中的人、事、景、物都蕴含着哲理,我们要努力去发掘。作家王蒙说:“发现是一种创造。”如果我们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也就具有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敢于换角度思维,使自己的作文立意与众不同,一鸣惊人。
(1)逆向思维。当人们赞美愚公、批评智叟时,我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 愚公真愚、智叟真智的观点。当大家批评“当天和尚撞天钟”的人物时,我却赞美他的“忠于职守”。古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我要说“良药不见得苦口”;人们都不愿“班门弄斧”时,我认为“弄斧就得到班门”。这样的思维走的虽是险道,而实际上是一种创新。
(2)发散思维。面对汶川大地震,我们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分析立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礼赞全国人民大爱无疆;党和政府情系 灾区人民,各地全力救助,歌颂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预防灾害,人人有责,告诫人们强化安全意识,珍惜自己的生命;地震、洪水、冰冻先后袭击中国,揭示中国人民是压不垮的,多难能兴国。再如,对“人生”这个话题,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在一篇优秀作文中写到:母亲说,人生是个逗号。父亲说,人生是个冒号。爷爷说,人生是个引号。奶奶说,人生是个省略号。
(3)求异思维。求异就是取材的角度要新。是否能从新的角度取材,是直接关系到文章是否生动、立意是否新颖的前提。例如《尝试》,平庸、幼稚的选材多为学骑车、学做饭、下海、早恋、 当老师等。而接受一个新爸爸、找回自信、投稿、农民尝试买股票、网上购物等材料就非常新鲜。
2、要有时代气息,表现时代精神。不少人头脑装的是过时的材料,对当今时代没有较多 的关注,立意自然也就无创新可言。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文章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文章的立意也应 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 广泛联系当前热点、焦点,选取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表现出具有强烈时代气息 、反映时代生活本质的主题。
但值得注意的是,立意的创新不是胡思乱想,不分美丑。无论怎样标新,也要注意它的正确性、合理性。比如与时代不合拍的 不算创新。有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春运期间,某汽车站客车要开动,两个青年为争挤上车撕打吵骂。而这客车在不远处与火车相撞,车上多人遇难,于是二人立即停手,握手,拥抱,手拉手喝酒去了。这想象的情节倒显新奇,但试想,道德如此低下的人而下场如此幸运,谁还做好事呢?
三.构思创新
孟子曰: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人们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如看山观水,如果在构思上能够创新,文章也就有了新意。画家画山时,“云霞掩其腰以显其高”;画水时,“山林断其流以显其远”,就是这个道理。郑板桥说过:“拘古法,不执已见,惟在活矣。”可见,文章切忌呆板,灵活多变就是一种创新。法国作家莫泊桑在《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新颖巧妙构思给我们树立了典范。再如,雪融化后你看到了什么?若说看到了水,构思则是陈旧俗套的;若言看到了春,那就是新颖的构思。
同样的材料,由于构思不同,往往效果相差很远。例如《变》这一话题,一般写某学校、地方、个人在新时期的面貌巨变,但在构思上非常雷同,所以看多了就非常乏味。这些内容是否可以在表现角度上下功夫,构思新颖些呢?一个学生把构思定格在他家“车”的变化上:60年代他家用的是木轮车,70年代是自行车,到 80年代的摩托车,90年代的四轮运输车,到现在有了私家小轿车。从车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化,歌颂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的幸福变化。还有学生写吃水的变化:挑水——手压井——自来水;炊具的变化:烧柴灶——煤球炉——液化气灶——电磁炉——微波炉。这些构思都是大题小作,透过表面而表现事情本质,显得新颖精巧,不落俗套,耐人寻味。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