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建构•深化•拓展——《平均数》教学实录与评析

时间:2015-09-09  作者:崔小兵
本节课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这些拓展题的练习就是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的进一步巩固和更深的理解,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情景中去准确把握“平均数”的意义,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意义,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四、全课总结(略)

【总评】

一、创设情境,建构意义

课一开始,教者创设一个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3名男生和我进行投篮比赛,每人几次投中的个数都表示在统计图上,要比较谁投得准一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观看了每次“投篮比赛”统计图的同时,以“当当当当,一分钟过去了”配音模拟比赛现场的紧张气氛,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继而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 “该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用最多的一次成绩表示比较合理,有的学生认为用最少的一次成绩表示比较合理,还有的认为用投篮总数表示比较合理……,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表示他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必须先求出“他平均每次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数”的含义,而是引导学生结合统计图移一移,补一补,自然导出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然后再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通过先合并再平分,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这时学生在实践中对“平均数”已有所思、有所悟,在此基础上,揭示平均数的意义,水到渠成,这一情境的创设既使学生初步建构了平均数的意义,同时也为深化理解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实际运用起到了认知铺垫的作用。

二、分析比较,深化理解

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深化对平均数认识——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而第二层次是第一层次的拓展,可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同时也可为学生灵活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提供感性支撑,因此我没有在揭示平均数的意义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后草草收兵,直接进入应用环节,而是以“动态演示和静态计算”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比较、分析、感悟,得出平均数的特征:“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形象生动的比喻,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同时让学生大概估计一下,三张纸条的平均长度大约是几厘米。教学估计平均数的常用方法,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整个第二环节的设计,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已知到深知,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所选取的三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判断题。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那么,李强的身高可能是155厘米吗?通过思考讨论,学生知道了160厘米是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不是每一名队员的身高,篮球队里会有身高低于160厘米的队员,也肯定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这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在平均水深110的河水中,冬冬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既是对平均数的综合应用,又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第三题:《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一位70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平均数知识表述自己的看法,在各种观点的撞击中,学生深化了对平均数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能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对小学数学两位数乘法速算法的分析
下一篇论文:理论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小学数学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小学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