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信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一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02页思考题时,笔者让同学们按值日组分组,每组按高矮排一队,挨个儿说说自己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这一队共有几个人,并记录在本组的统计表中。说完把表填好后,分析分析表中每位同学说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等同学们利用充足的时间讨论、分析之后,让他们汇报自己的发现。然后教师随机抽取八名同学上讲台排一队,提问:“王涛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通过回答,板书3、4。再提问:“谁来列式算一算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回答:3+1+4=8、3+4+1=8……很显然,他们都知道了要求一共多少人,还得加“1”,“1”就是王涛。然后再做书上的思考题就容易了。再做几个类似的习题,同学们都掌握得不错。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机会,适时适当地创设情境就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始终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奇妙,进而掌握好知识。创设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郜舒竹主编,实践取向小学教师教育教程:数学教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
2 郑俊选,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