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在影像化时代,电影如果需要长足的进步,既实现文学理想又保留其诗性的存在,更加需要小说为其提供文学养分,而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也是小说在面对影像化接受时所获得的一个新的生长点。电影与小说的“共读”可以实现小说与电影都无法独立实现的独特的审美功能:在文字阅读与视听感知的和合中共同完成人的生存体验。
论文关键词:影像化,诗性,改编,共读
在影像文化迅速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白纸黑字的传统形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唤起人们的种种热情,人们更热衷于影像世界所提供的丰富、形象和生动的视听效果。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异彩纷呈的图像簇拥着我们,我们已逐渐步入到后影像阅读的“读图时代”。与文字相比,图像更能引起视觉的直观性、阅读的综合性和即时性视听冲击力的诱惑,把小说中所承载的沉重的文化思考置于镜头之后,让观众自己去审视或玩味。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语境也让中国的当代文学与电影出现了另一种层面上的互动:将小说改编为电影共读,电影的成功则又带来了原作或其衍生读物的热销。
但在小说的电影改编上有一个引起很多争论的问题,就是原著改编对小说文学性的影响。应该承认,我们一直对电影丧失原作内蕴的论述只是站在文学的立场上。对电影来说,不论从市场的角度还是艺术的角度,它都没有理由依附于原作而无所作为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而从跨媒介传播的层面来说,因为意义依托于媒介,如果看电影如同看小说一样,那就等于取消了电影。从学理上来说,电影具有打通多种艺术门类隔膜的综合性优势,它可以全方位调动人的接受系统,弥补文字文本抽象性的不足,“诗中有画”、“栩栩如生”正是文字文本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而电影文本的优势恰恰在于能够实现这种理想。但是,问题的关键是电影在实现了文学理想的同时,往往把文学的本质存在“诗性”放弃了。随着电视覆盖能力的提高和有线电视、电视录像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影观众的数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中国电影业面对着―个无法逃避的“生或者死”的选择共读,电影要想有长足的进步,必须向文学精神靠拢,加深对人生意义的体验,以超前的意识思考。那么,电影能不能既实现文学理想又保留其诗性的存在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震撼人心的电影的确存在,其价值得以确认的根源就在于其有着与文学一样的对人类诗意栖居和心灵诉求的满足。但是,学理上的可能,不能自动改变实现过程中的种种制约。目前影像化接受的理想境界的缺失,除了无法超越的社会思潮、市场对艺术的冲击等社会学的因素之外,还有电影与文学接受本身的诸多限制,只有克服了这些限制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跨越,影像化接受理想境界的缺失才有可能得以改善。
其一,电影不仅本身是多种艺术的综合,而且需要众多人员的集体合作才能完成。不仅众人的艺术素养、审美标准难以整齐划一,而且即便每个人的艺术水平都很高,但多工种、多程序、多种艺术门类的人综合在一起的整体水平以及风格的和谐统一程度也很难一致提高。因此,电影创作主体本身的综合和创作手段与多种艺术的综合比文学在这方面要难得多共读,而要克服由此而带来的对电影理想境界实现的制约也难得多。其二,人们对文学、绘画等艺术的鉴赏有着几千年传统积淀的深厚背景,而电影鉴赏的实践和理论还处于幼儿期,对受众电影鉴赏水平的提升需要一个形成和演化过程。在人们鉴赏水平提高和对高雅电影的呼唤中,高雅作品市场扩大了,电影成本与市场的矛盾克服后,电影会和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一样,雅俗共存,受众便可以自主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其三,文学的文字文本与电影文本在体式上的差异,造成了接受心理上的不同。文字文本有静态、沉思、想象时空上的优势,可以在疑难处放慢速度、感动时细细咀嚼,受众的主动性大;而影像化接受存在着动态、快速、连续的特点,受众没有停下来思考的时间和习惯,所以电影接受要求直观、直白、一看就懂,对接受水平较低的普通大众更需如此。这种拒绝深刻的特点是影像化接受要达到理想境界而必须跨越的障碍。
总体来看,以上三方面的限制和障碍短时期内都很难克服和跨越共读,电影对文学诗意追求的努力或影像化接受对文学诗意的必然遗失都将长期并存。而对小说来说,电影诗性的缺失会对小说创作带来消极的反影响。因此,当前更加需要小说为电影提供文学养分,这样电影与小说的联姻才会使得电影和小说双方获得生命力。从接受美学的层面上说,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也是小说在面对影像化接受时所获得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接受美学的著名学者汉斯-罗伯特姚斯在《作为小说科学挑战的小说史》中勾勒了接受的诸种目的,其核心概念“期待视野”就是指一部特定作品的接受者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有有关文化、伦理和艺术性等的诸种期待,由此可以形成艺术生产及其接受的心理基础。[1]因此,小说作品中被虚构的人物形象要变成可见可视的活生生的银幕人物,观众会有形象期待。德国接受美学学者伊塞尔认为,只有通过读者与文本的会合,小说作品才能成为现实。文本只有当它被具体化时才获得了生命,而且具体化绝对地不游离于读者的个人性情。[2]由于小说用语言来塑造形象,人们只能通过字面去捕捉小说中的形象。而有些人通过字面所得到的刺激和感受,比之直接感知所得到的刺激和感受要贫弱和模糊得多。小说形象的间接性所造成的想象的模糊性使读者感到不满足,于是要求感受戏剧、电影和电视直接诉诸人的感官的可见可闻的形象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千言万语描绘出的一个人物的肖像共读,远不及银幕上人物的一个特写镜头来得鲜明。因此人们常常不满足于读小说作品,还要去看根据作品改编的电影。改编是一种全新的再创造劳动,是一种充满个性的劳动。优秀的小说作品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除形象期待外,作品中抒情意象的奇特,小说结构的精巧,遣词造句的精美,如何在电影中展现,如何用蒙太奇结构影片,如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剪接镜头均是观众对电影的文体期待。而小说作品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会构成观众对电影的意蕴期待。改编确实存在着一个创造性转化,这就会构成强烈的心理期待。电影就是这样不时唤起观众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不断设法打破观众的期待惯性。观众在消费电影时既会因旧有经验的重温而快适,又会因期待视野得以丰富和补充或受挫而高兴或新奇。再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不同的改编者由于不同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素养会有不同的改编,这样观众对每一部改编影片都会有不一样的心理期待。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小说作品即使有不同版本的电影作品,但仍拥有大量观众的原因共读,不知改编的反对者仔细思考这种种情况后会不会还得出电影与文学联姻会失去电影与小说双方的创造性和新鲜感的结论。
应该说,电影与小说的联姻或者说是“共读”,本来就是人类追求尽善尽美的一种良好愿望,电影时代只不过为愿望成为现实提供了一种契机罢了。电影艺术的产生,不仅改变了小说的创作方式、存在方式,也为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接受方式――“共读”。所谓“共读”,从现象层面看,即小说接受与电影接受同步进行,也就是接受者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在进行小说的阅读。进而言之,“共读”说明文字阅读和视听感知两种行为之间相互依赖、激励、阐释、补充的对话关系,反映了电影时代人类审美方式的历史性变革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共读”融“阅读”与“视听”为一体。“阅读”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而“视听”则给观众提供了直观形象,小说形象的间接性和电影形象的直观性在“共读”中达到“互补”。一方面小说形象的多义性、可塑性和不可穷尽性,调动了读者的创造性思维。而另一方面电影形象的直观性、明确性和固定性则为读者的思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照系”,读者或观众在小说形象和电影形象的对比和对照中检验着自己的思维成果,而比较对于接受者的思维来说共读,无疑是一种强化。无论如何,“共读”对于人类接受观念的更新有着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由于惯性的作用,人们把文字阅读和视听感知看作两种独立的行为。小说是阅读的艺术,就意味着文字阅读是把握小说性的唯一方式,电影是视听艺术,也就是说电影艺术的魅力只能通过视听感知才能领略。前文的论述已充分说明了电影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很多方面甚至都存在着“互斥”的现象,这是我们无法否认的,而本文所探讨的“共读”指的是在电影和小说不得不发生必然联系时我们所应该采取的态度。在小说与电影互渗的时代,小说接受意味着文字阅读与视听感知的双向选择,任何一种厚此薄彼的单向选择都是落后的表现。小说与电影的本质性差异,说明二者分别是两种具有独立品性的艺术存在,这正是两种艺术双向互动平等对话的基础。同时,文学与电影在许多方面又存在共同的艺术追求,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是形象、具体、生动的审美形式,都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共读,都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正如王一川所说:“其实,包括电影和文学在内的各门艺术,无论自身具有怎样的媒介特点和文化形态,都无法绕开同样一个问题:如何运用合适的媒介方式和文化形态去表现人的活生生的生存体验?具体媒介方式和文化形态的选择与运用可能有其审美合理性与市场合理性,但是,他们只有服务于表现生活的生存体验时才真正有力量。”[3]而“共读”恰恰可以实现小说与电影都无法独立实现的独特的审美功能:在文字阅读与视听感知的和合中共同完成人的生存体验。
前文的论述说明,电影艺术对小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电影对小说生存空间的挤压而得出的“终结论”,另一方面,电影又为小说拓展了生存空间,为小说繁荣、发展提供了契机,可称之为“发展论”论文开题报告范例。那么,在电影时代,小说到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个“哈姆雷特式”的难题,既是对小说现状的总结,又可看作是对小说未来的描绘。表面看来,“终结论”和“发展论”是截然对立的,其实又是一致的。两者都说明:电影艺术的崛起共读,极大地冲击着小说既有的形态和规范,改变其生存方式、创作方式、接受方式及审美形态,促使其不断走向大众。如果从传统的眼光看,小说所发生的种种变化,意味着小说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的小说,小说在走向“死亡”。如果换一种角度,承认电影化生存是小说的一种存在方式,承认工业化生产是小说的一种创作方式,承认“共读”是小说的一种接受方式,那么小说无论在现在还是在将来,不仅不会死亡而且还会活得更好。时代在发展,艺术也在变化。如果小说创作能顺应时代潮流,就一定会产生出一大批既不失小说品格又符合电影审美取向的优秀作品,促成小说的繁荣。如果小说研究能转变观念,立足小说的变革实践,就会看到小说发展的内在潜质与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参见童庆炳.小说理论要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239-240.
[2]参见童庆炳.小说理论要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236.
[3]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