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在当今吸血鬼题材充斥文学作品,电视和电影荧幕的年代,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杀出重围,并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暮光热”。它的成功不排除得益于畅销书所具备的一些元素,但是也不由得让笔者反思隐藏其背后使之迅速蹿红于人们视线的魔力。最终,笔者发觉在这部吸血鬼题材的畅销小说中,其实蕴含当今广受人们关注的生态话题。本文运用中国学者鲁枢元的一套生态理论来解读这部小说成功背后隐藏的魔力,并给人们以“回归自然,实现本真”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暮光之城》系列,鲁枢元,生态批评理论
1.引言
在当今吸血鬼题材充斥文学作品,电视和电影荧幕的年代,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杀出重围,技压群芳。《暮光之城》的情节属于中规中矩,即两男争一女的爱情俗套,但是斯蒂芬妮梅尔似乎很轻易地就走出了这一俗套,带给我们的是吸血鬼爱德华,狼人雅各布和人类女孩贝拉之间的错综复杂的世界,但《暮光之城》若只是这些魔幻因素,它绝不会脱颖而出,它的成功不是这些因素的单纯结合,因为我们的视线中从来不缺吸血鬼的题材,如素有“吸血鬼之母”之称的安妮赖斯的《夜访吸血鬼》;也不缺惊险刺激的魔幻场面,如当今畅销的JK罗琳的《哈利波特》;更不缺浪漫爱情故事为题材的小说。在这些经典和畅销的围攻下,《暮光之城》系列确实成功了,虽然它的成功不排除以上因素的结合,但是也不由得让笔者反思还有什么隐藏其背后使之迅速蹿红于人们视线的魔力。经过研读,笔者发觉在这部以吸血鬼为题材的畅销小说中鲁枢元,有当今广受人们关注的生态话题。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美国,90年代后迅速发展,是一种崭新的文学批评潮流。”(李碧云:1)生态批评在文学实践上主张通过寻找文学作品中“自然”的缺席,分析“自然”形象的再现,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理解、感悟和尊重。主要通过文学和文化研究来重新审视、探讨人和自然的共生关系,使人类进一步领悟大自然的魅力,进一步达到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自身内心的精神升华。中国学者鲁枢元也对生态批评有着自己一套全面的理论系统。“我想,生态学是否大体上也可以按照三分法划分:以相对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生态学’、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学’、以人的内在的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态学’”。(鲁枢元:92)因此本文就从这三个生态层次对当今大热的《暮光之城》)系列进行剖析,以此来解读为何《暮光之城》系列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暮光潮的原因。
2.自然生态――天人合一
生态批评把关注自然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重建自然与人在本源关系上的生态关系,重新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解。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认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与自然和谐相处”。(狄特富尔特:157)惠特曼,梭罗以及爱默生也无一不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敬畏,呼吁我们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从中汲取我们所需的各种养分,实现与大自然的合体,达到真正“天人合一”的境界。斯蒂芬妮梅尔通过《暮光之城》系列也向我们展现了大自然的超烦脱俗以及孕育一切的品格。
《暮光之城》系列包括《暮色》、《新月》、《月食》和《破晓》,每本书都是以自然中的意境作为标题,大自然的美妙在我们眼前一览无遗,光是《暮光之城》系列四本书的题名,就足够我们细细品味一番龙源期刊。然而当我们翻开书页,才真正领略到梅尔带给我们的视觉盛宴和大自然的饕餮之餐。
2.1自然的魅力――人与自然的融合
故事开篇,梅尔就把我们放置在一个特殊的小镇――福克斯,这里是今后故事开展的阵地。女主角贝拉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已离异,她一直跟随者母亲生活,但现在母亲似乎又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于是贝拉决定去福克斯与父亲居住。她原来生活的地方是个阳光普照的大城市――凤凰城,现在出于种种理由把自己“流放”到福克斯这个偏僻且终年阴雨的小镇。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种后退,但其实不然。就是这个抉择,让她与他相遇在命运的十字路口。眼神交汇的那一瞬,彼此之间已经明白,等待他们的,除了幸福的诱惑,还有危险的深渊。互相倾心的两人,在爱情与危险间摆荡,一起度过新鲜而刺激的每一天鲁枢元,就像久违的阳光一样,洒落在浪漫的暮光之城。因此离开大城市凤凰城,投身于暮光之城又岂会是一种倒退呢?这是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良机,是一种进步。常年阴雨的福克斯小镇与常年阳光普照又十分现代化的凤凰城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工业化的弊病以及在大城市中被妖魔化的人们,一切都归于本真,回归到那片“天人合一”的净土――自然。
什么叫浪漫?浪漫其实是和自然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是在大自然里,根本谈不上浪漫。浪漫只有在大自然里,只有在人和自然、生死相结合的时候,才能显出品味。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进行的交往过程才是单纯的、自然的、无暇的。《暮光之城》系列中的浪漫正是被作者限定在大自然中,写的就是一个小镇,一片树林,以及身处暮光之城中的两人之间生与死的爱恋与隐忍,所以才能显得如此纯粹,给我们以最真最纯的感动。
《暮色》中有一幕是爱德华决定向贝拉展示自己在阳光下的样子,并没有传统作品中吸血鬼一见阳光就灰飞烟灭的骇人模样,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惨叫,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美的令人窒息的翩翩少年站在阳光照耀的草地上的情景。“我走到那片亮光边缘,穿过最后一片蕨草丛,走进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地方。草地不大,呈非常规则的圆形,上面长满了野花――紫色的、黄色的、柔白色的。在附近的某个的地方,传来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太阳就在头顶,黄油般的一圈阳光笼罩着这块圆形的草地。我满怀敬畏,慢慢地走进这片柔软的草地,穿过翩跹起舞的野花,还有暖融融的、镀了金的空气。”(斯蒂芬妮《暮色》:196)贝拉带着一种敬畏和欣喜来到这片世外桃源般的草地上,在这里她和他与自然融为了一体,于是展现给我们的是当初夏娃与亚当在草地上的那种最真最纯的浪漫与感动。唯有大自然作依托,才有这无须渲染的美好。“他一动不动地躺在草地上,敞开着衬衣,裸露出健康、光洁的胸部和白皙的胳膊。他那闪闪发光的淡紫色眼睑紧闭着,尽管他并没有睡着,躺在那里,像一尊用大理石一样光滑、水晶般透亮的无名石头铸成的雕像。”“我也尽情地晒着太阳,虽然空气并没有像我喜欢的那样干爽……让太阳温暖我的脸庞……微风拂过鲁枢元,吹乱了我的头发和他周围的绿草。”(斯蒂芬妮《暮色》:197)此时我们已分不清到底是人在自然中,还是自然在人周围,自然已然与人融为一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2.2 自然的性格――人与自然的对抗
“在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大自然是缺席的,即使不缺席,也往往是人们抒发胸臆的背景、展示人类英雄气概的舞台和陪衬,以及人类征服和主宰的对象,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以及失语和无言的状态。生态批评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批判和纠正这种倾向。”(陈茂林:2)
斯蒂芬妮梅尔笔下的自然显示出了它们原本就存在却被一些作家所忽略的情感,她无疑可以被称作自然的“代言人”,他笔下的自然时而怒吼咆哮,有如被激怒的巨人;时而又温婉可约,灵动地如女子般龙源期刊。
自然就如同人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也不是喜怒无常,它为文章情节发展作铺垫和背景诠释。自然不是无声的,它在背后显示出了人们通常无法诠释的魔力,以及人们无法到达的深邃。在爱德华意识到他要保护贝拉不受伤害的唯一办法就是离开她,那种因为爱所以离开的悲恸和隐忍,那般无可奈何,已然超出了人的言语和肢体表达的极限,于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通常被夺去知觉的自然作后盾,完美地诠释出了此情此景的悲伤至极。自然用它无言的方式表达了它感受到的悲痛,并如此完整而生动地再现了爱德华和贝拉深爱彼此又不得不分离的绝世情怀。
2.3 自然的启示
“浪漫主义之父卢梭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现代文明压抑人的天性,使人性产生异化,而远离尘嚣的大自然才是符合人性的。因此他主张人应该重返自然,回归到原始、淳朴的生活中,让大自然来洗涤人的灵活,才能回归人的本真状态。”(陈颖,李潇颖:2)在自然中,人们不仅能够回到本真状态,也能从中获得启示。
自然不仅以它无言的姿态俯瞰深处它怀抱中的人们,同时又以慈悲的态度适时地给人们以启示。紧接上文提及贝拉与爱德华分手当天的情景,贝拉在树林中肆意奔跑,仿佛能在此地找到爱德华。为什么她不采用现代化的方式或是直接奔出树林开车去找,而是停留在这片本该是她的伤心地的树林中呢?这或许在她潜意识中树林可以给她寻找出爱德华的线索鲁枢元,会指引她走出现在这份孤独和绝境。因为“和男人相比, 女性有着特殊的认识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女性和动物、大地、星月亲密接触,与大自然享有充满活力的联系。”(洪娜:2)“女人与大自然共语……她能聆听来自地球深处的声音……微风在她耳边吹拂,树向她喃喃低语。”(苏珊格里芬:289)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