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安徒生的童话《夜莺》和王尔德的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的夜莺都非常美丽,会唱动听的歌曲,但在两篇童话的结尾,一个幸福地活着,一个却凄惨地死去。文章旨在分析为什么在不同的作家笔下,同样美丽的夜莺有着不同的命运。
论文关键词:安徒生,王尔德,《夜莺》,《夜莺与玫瑰》,命运,结尾
安徒生童话和王尔德童话在全世界都是家喻户晓的,不仅孩子们喜欢,也因为其中深刻的寓意而被成年人喜欢。笔者发现,这两个童话大家都曾经以同一种美丽的鸟儿――夜莺为题,分别写过两篇童话故事――安徒生的《夜莺》和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
安徒生的童话《夜莺》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中国的皇帝听说树林里有一只美丽的夜莺会唱最动听的歌曲,他就差人把夜莺请来,在皇宫里为他唱歌。他是那么喜欢这只夜莺,以至于日本的皇帝听说了,就给他送来了一只人造的夜莺来。这只假夜莺只要有人给它上发条,它就可以一直重复一首歌曲。大家都说假夜莺好文学艺术论文,没有人留意到真正的夜莺已经悄悄地飞回自己的林中去了。皇帝病入膏肓,想听听鸟儿的歌唱,可是没有人给它上发条,皇帝眼看就死了。这时,窗前有一个最美丽的歌声唱起来了,这就是那只小小的、活的夜莺,它替皇帝赶走了死神,并且答应皇上,永远为他歌唱。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却是个很凄惨的故事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年轻的大学生爱上了教授的女儿,却为没有一只红玫瑰送给她而苦恼。美丽的夜莺听到了他的哭泣,感动不已,决定帮助这个“真正懂得爱的人”。她飞遍了整个花园,才有一棵树答应帮她,但是代价是她必须整夜对着月亮唱歌,并把胸膛扎在松枝上,用自己的鲜血染红玫瑰。一想到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将是真正的爱情,夜莺答应了。漫长的一夜过去,当那朵红玫瑰终于在黎明盛开的时候,小小的夜莺也倒下了。大学生却毫不知情,拿着这朵用夜莺的生命换来的玫瑰送给教授的女儿却遭到了拒绝。因为那女孩觉得珠宝比玫瑰更实用。鲜红的玫瑰被扔到了街沟,一辆马车经过文学艺术论文,轧了过去。不难看出,这两只鸟儿,无论在安徒生的笔下,还是在王尔德的故事中,都是美丽异常,又都会唱十分动听的歌声。在安徒生那里,夜莺的歌“唱得非常美妙,连一个忙碌的穷苦渔夫在夜间出去收网的时候,一听到这夜莺的歌唱,也不得不停下来欣赏一下。”[①]她能唱得“连皇帝都流出眼泪来,一直流到脸上”,甚至能唱得连死神都听起歌来,最后“眷恋地思念起自己的花园来,于是他就变成一股寒冷的白雾,在窗口消逝了。”而在王尔德那里,当夜莺在黎明前唱最后一曲的时候,“明月听着歌声,竟然忘记了黎明,只顾在天空徘徊。红玫瑰听到歌声,更是欣喜若狂,张开了所有的花瓣去迎接凉凉的晨风。”[②]同样是如此美丽的鸟儿文学艺术论文,同样会唱动听的歌曲,但是命运却截然不同。安徒生的夜莺获得了皇帝的理解和尊重,快乐地生活着;而王尔德的夜莺不仅凄惨地死去,甚至连她用生命换来的红玫瑰也被无情地抛弃。这是为什么呢?首先,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同。对安徒生来说,他的童话里总是充满了温暖,爱和美丽。创作《夜莺》,他是想告诉人们,尤其是那些孩子们,我们应该像那个小小的夜莺一样去帮助我们身边需要温暖的人们,应该像那个中国的皇上一样,要学会以正确的方式欣赏人世间一切美丽的东西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所以,夜莺不仅需要活着,而且要幸福地活着。但是对于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它的创作初衷恐怕要复杂得多。首先,作为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王尔德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能陈述自己的唯美思想,那就是“为艺术而艺术”。他坚信美高于一切,而艺术远远高于生活。在他看来,夜莺的死,就是最美丽的归宿了。其次文学艺术论文,相信爱情的夜莺正象征着追求美和艺术的王尔德自己。在他的时代,王尔德的艺术主张总是遭到非议和批评,正如童话中的夜莺不被那个无知的大学生所理解。王尔德创造大学生这个角色,其实也是为了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不理解他的人,就像那些人摧残王尔德一样,大学生的无知和虚伪也加速了夜莺的死。再次,王尔德生活在19世纪末期的维多利亚时代,他亲眼目睹了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拜金主义盛行的恶果。于是,他创造了教授的女儿这个角色,在故事的结尾,教授的女儿选择了象征金钱的珠宝而舍弃了象征爱情和美的玫瑰,让夜莺的死变得毫无意义,其实就是对当时金钱万能思想的一种极大的讽刺。其次,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法不同。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总是充满了理解和和谐。在《夜莺》中,皇帝正代表了人类,而夜莺代表了美丽的自然界。无论开始有什么误会文学艺术论文,人与自然之间最后总是能达到和解,从此和谐共存。而王尔德的笔下,却是无法达到这种平衡。大学生和教授的女儿永远都不会知道也不会理解小小的夜莺为追求真正的爱情而做出的牺牲。为了营造这种反差,为了证明人与人之间不可能互相理解,人与自然之间不可能和谐共处,王尔德笔下的夜莺“必须”死去。再次,他们对于爱情的观点不同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我们都知道,作为安徒生一生中最后一篇童话,他的《夜莺》其实是写给他所爱慕的女人――瑞典著名歌唱家珍妮林德(Jenny Laind)的。可以说安徒生在《夜莺》中所有用来形容夜莺和夜莺的歌声的美丽的字眼,其实都是他对自己所爱的女人的一种赞美和仰慕,试问,他又怎能会让自己的所爱在故事的结尾悲惨地死去呢?而王尔德就不同。翻看王尔德的童话,他的笔下从来没有圆满的爱情。因为他觉得,在这个时代,爱情已经不存在了。在《夜莺与玫瑰》中,无论是那个大学生还是教授的女儿,没有一个人懂得真正的爱情。只有夜莺,甚至为了别人的爱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可她死了,象征着爱情的红玫瑰也被抛弃了,爱情也消失了。大学生说“爱情是多么愚蠢啊!”借大学生之口,王尔德不仅揶揄了爱情一把文学艺术论文,还否定了爱情的存在。同样美丽的生灵,在不同的作家笔下,因为各自的创作目的和一些看法上的差异而有了不同的命运。但是无论她们的命运如何,在读者的心里,她们永远都是美丽的,不朽的。 注释:[①] 《夜莺》,叶君健译,收入《安徒生童话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以下凡出自该书的引文,不再另注)
[②] 《夜莺与玫瑰》,王林译,收入《王尔德童话》,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以下凡出自该书的引文,不再另注)
参考文献
[1]耿宁.郁达夫·王尔德·唯美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 , 1998( 1) .
[2]余凤高:安徒生写夜莺:用最美好的字句描绘她的歌声[J],名作欣赏,1999(4)
[3]周云生:安徒生童话中的比喻世界[J],国外文学,1995(5)
[4]彭莉: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与童话的契合[J],吉首大学学报,1999(4)
[5]凌茜:省悟·良知·爱——浅析王尔德《夜莺与玫瑰》的创作初衷[J],兰州大学学报,2001(3)
[6]Guo Aizhu, ANightingale who perseveringly Seeks for Beauty, Journal of Hebei Staff and workers University[J], 20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