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台湾新电影研究综述_文学艺术论文

时间:2011-07-0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台湾电影始终是中国电影密不可分的一部分。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兴起的“新电影”运动对两岸三地现代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对台湾新电影研究的日益丰满,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本文通过对台湾新电影研究的总结,回顾了台湾新电影研究的历史,剖析了台湾新电影研究的现状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希冀对台湾新电影的研究和 中国当今电影的发展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台湾新电影研究综述

 

虽然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下独立发展,台湾电影始终是中国民族电影范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台湾电影与大陆电影共同根植于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随着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台湾电影逐渐进入大陆学术界的研究视野。在台湾电影历史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台湾新电影作为一股电影革新力量因其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影响力而倍显关注,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学术界关于台湾新电影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本文意在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试图建立对台湾新电影更为全面、宏观的认识,能为当今中国电影的发展予以借鉴,希冀中国电影能以史为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身取得更好的发展。

一、概念界定

“台湾新电影”一词最早用于宣传故事片《光阴的故事》,后来为评论界接受并袭用,特指台湾电影史上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及其创作的指称。这些创作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与当时台湾的主流电影不同,从而形成了某种革新的气象,并一度在影评人和部分观众中受到肯定,推动了台湾电影在一定范围内逐渐与旧的制作理念、旧的生产模式、旧的题材与类型、旧的电影语言等分道扬镳,加快了台湾电影的现代化进程。具体而言,台湾新电影以1982年《光阴的故事》问世为起点,至1987年初《民国七十六年台湾电影宣言》(下称《宣言》)的发表告一段落,代表导演有侯孝贤、杨德昌、陈坤厚、王童、张毅、陶德辰、万仁、曾壮祥、柯一正等十几位,电影作品计五十多部。此后,侯孝贤、杨德昌、王童、万仁等新电影导演间或有作品问世,有学者同样视它们为新电影的成果,但笔者将台湾新电影仅界定于1982年到1987年,之后这些导演的作品并不纳入研究范围。这批创作的导演背景、创作主题、叙事方法、镜头语言、整体风格等都有一定聚合性,形成了某种整体。

二、研究范围

台湾新电影出现于1982年文学艺术论文,考虑到学术研究的滞后性,本文搜集文献时将时间限定为1985年1月到2010年12月。文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以“台湾新电影”为关键字进行主题相关搜索,共得出相关论文78篇,以这78篇为核心研究文献进行梳理。这些论文主要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发表在核心期刊中的论文,如贾磊磊在《电影艺术》中的《台湾新电影的叙事与阅读》、孙慰川在《当代电影》中发表的《台湾新电影运动评述》、张会军等人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中发表的《台湾新电影中摄影造型空间的特点》等;另一部分是国内高校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如武汉大学张琼的《台湾新电影研究》、浙江大学金淑兮的《论侯孝贤电影的诗性气质》等。

其中硕士、博士论文共14篇,占17.95%,期刊论文共64篇,占82.05%。

以五年为时间段划分,可以得出:1985年到1990年9篇,1990年到1995年3篇,1995年到2000年6篇,2000年到2005年9篇,2005年到2010年51篇。关于台湾新电影集中的研究主要还在近五年。

 

时间

1985-1990

1990-1995

1995-2000

2000-2005

2005-2010

篇数

9

3

6

9

51

百分比

11.53%

3.85%

7.71%

11.53%

65.38%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并将文献资料和具体影片资料相结合。

四、台湾新电影的研究内容

1、对台湾新电影主题、题材的研究

20世纪八十年代初,海内外台湾电影市场萎靡,银幕上充斥着各种低俗的言情片、武打片、琼瑶式的文艺片。作为一股革新力量,台湾新电影从题材和主题开始就有别于传统电影。对于台湾新电影主题和题材的研究是新电影研究领域中所占比例很大的一块,这是新电影究竟表现了什么的问题。

这些研究多将台湾新电影主题进行分类。如陈文峰的《八十年代台湾新电影一瞥》、张燕的《反叛传统的辉煌―台湾新电影初探》、张琼的《台湾新电影研究》等,这些研究都将台湾新电影的题材进行归纳总结,分类标准有一致性。具有代表性的是陈飞宝的《论台湾新电影》,他将台湾新电影主题具体归纳为五个方面:个体记忆的成长、底层阶级的生活、女性主义题材、大陆移民的中国情结,批判殖民主义经济文化对台湾的影响。

一部分文献侧重于研究台湾新电影中具体某一种类型的题材,如吴亚明的《台湾新电影运动中的女性电影初探》以及石伟的《台湾新电影中女性形象之初论》主要研究台湾新电影中和女性主义相关的题材,并在如何塑造女性电影和新电影中女性形象分类方面做出了建设性探讨;于丽娜在《青春物语――台湾新电影中的青春视角》一文中则侧重分析了新电影中个人成长记忆的青春题材。

还有一部分研究则重点突显台湾新电影主题的写实性、反思性以及人文关怀性,学者都普遍认为台湾新电影注重描述当下社会现实,对底层人民和弱势群体注入人文主义关怀,并对社会变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反思论文下载。如孙慰川在《论当代台湾电影写实主义美学精神的递嬗》一文中指出新电影为台湾电影建构了写实主义的美学精神,刘茜、陈娟在《论台湾新电影现代外壳下的传统内核》一文中则认为,台湾新电影主题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紧密相关,具体表现为对本土历史的反思、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当下社会的深切忧虑;蒋俊的《论台湾新电影的悲情意味》一文也指出台湾新电影时刻流露出对现实,对本土的反思,表现现实的悲情实则是对当下的人文关怀。

2、对台湾新电影艺术表现手法的研究

台湾新电影从叙事手法、镜头语言、风格特征、空间造型等各个方面对传统电影提出了挑战,形成了具有新电影特色的影像风格,其慢节奏、长镜头、意境营造等都被后人津津乐道。这里将这些表现手法统称为艺术手法,关于台湾新电影艺术手法的研究也特别多,而且成绩突出,成为研究台湾新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新电影究竟如何表现的问题。

台湾新电影在叙事上表现为:打破传统戏剧式叙事模式,散文化结构突出,缺乏明显的二元对立、矛盾冲突,情节在一种更加缓和散漫的节奏中展开;在镜头语言上表现为:注重镜头语言的创新,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景深镜头运用较多,开放式的镜头组接给观众留下更多思考空间;就美学风格而言则表现为:纪实性风格明显,注重诗意情境的营造,形散而神不散。具体而言,贾磊磊在《台湾新电影的叙事与阅读》中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台湾常规电影和台湾新电影围绕叙事方式从剧情体裁、叙事原型、叙事序列、叙事语态、叙事结构、情节样式、矛盾冲突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而突出新电影的表现方式。马勇诚、张会军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中发表了《台湾新电影中摄影营造空间的特点》,作者从摄影学角度出发,从环境交代,造型手段文学艺术论文,光线运用,前景处理等方面对新电影进行分析,阐释在“贴近生活”美学原则的追求过程中台湾新电影摄像造型方面的一些发展轨迹。张琼在《台湾新电影研究》一文中则分别以侯孝贤和杨德昌为例,阐述了新电影中长镜头语言及影像空间创造的特点。也有很多学者从具体影片入手探究台湾新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如何李新的《个体身份生产――论电影<青梅竹马>》、应雄的《<恐怖分子>的意义》、李艳的《浅析<悲情城市>诗意式的叙事》等。

3、对台湾新电影创作群体的研究

台湾新电影创作群体有侯孝贤、杨德昌、陈坤厚、王童、张毅、陶德辰、万仁、曾壮祥、柯一正等十几位。他们之间有一种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大多数彼此熟悉并有相关合作。如杨德昌执导《青梅竹马》时,资金来源搞不定,侯孝贤把自己的房子抵押筹集资金,还兼任了影片的男关键词进行主题相关搜索而得出,文章内容是以研究个体导演出发来诠释台湾新电影,与单纯的个体导演研究有一定区别。

 

导演

侯孝贤

杨德昌

张艾嘉

朱天文

篇数

13

10

1

1

A、对于杨德昌导演的研究

杨德昌是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旗手,有学者将其定为台湾新电影的执旗者。他于2007年因癌症在美国病逝,享年59岁。关于杨德昌与台湾新电影的研究也多集中在他逝世以后,他是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大师之一,也是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电影评论界及学术界理应对其表示怀念。他的影片多关注台北都市,以冷峻、富有哲理的镜头语言剖析当代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离疏,在影片中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理性的思辨。和侯孝贤一样,杨德昌也注重镜头语言的运用创新,纪实性风格的长镜头、景深镜头、固定镜头在他的影片中经常出现。

关于杨德昌导演的在新电影中的研究,学者主要也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研究杨德昌导演的艺术风格,主要有窦娟的《穿梭于都市丛林的儒者艺术家――杨德昌导演综述》、蒋俊的《形象的理性,艺术的思辨――杨德昌电影研究》、马军骧的《漂移的轨迹――杨德昌电影初识》等。其中窦娟在《穿梭于都市丛林的儒者艺术家――杨德昌导演综述》一文中称杨德昌为“反叛的先锋”、“愤世的剖析者”、“迷茫中的儒者”、|“外冷内热的艺术家”。从不同侧面分析了杨德昌电影中的精髓。而蒋俊在《形象的理性,艺术的思辨――杨德昌电影研究》一文中着重突出杨德昌电影的理性及思辨性。杨德昌曾说过“我觉得知识分子本来就应该批判社会,就是要对社会有所见解”,确实他也是这样做的,他运用西方电影技法、以特有的冷静与客观,用电影影像与声音理性地展示出他对于现代都市文化的透视深度,让观众从人与人、人与物质的疏离与割裂中感悟影像之外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的发展方向。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析《古船》中的“老磨屋”意象及其作用_衬托
下一篇论文:对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和安徒生的《夜莺》不同结尾的对比研究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